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指出:“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平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始终践行“上海精神”,将教育合作视为促进文明对话、夯实区域认同的重要内容。从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代表在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到2025年通过《第九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乌鲁木齐倡议》,再到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教育联盟、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设立,上合框架下的教育合作持续深化,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协作格局。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正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区域内搭建起跨越文明、联通人心、共促发展的坚实桥梁。
教育合作机制夯实互信根基。信任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石,教育是培育信任的长期投资。上海合作组织已建立起一套系统、高效的教育合作机制,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和“教育无国界”教育周等平台。作为区域教育合作的旗舰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已在区域学、信息技术、能源学、生态学、纳米技术、教育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法学、新闻学等重点方向开展联合培养与科研合作,所培养的成员国留学生凭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生力军。教育合作实现了从宏观政策协调到微观项目落地的全覆盖,不仅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教育战略、标准对接、质量保障等领域形成共识,还为学术交流与人员往来提供了稳定框架。教育合作持续深化成员国间的理解与认同。
开放共享赋能区域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推动教育合作与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知识共享、能力共建、人才共育的开放体系。在政策层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通过定期制定合作规划、共享教育政策经验,推动教育资源协调分配。在实施层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已成为来华留学的重要生源地。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2024—2025学年共录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学生835名,覆盖短期、预科、本科、硕士及博士全学段层次。职业教育合作蓬勃开展。作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家名片”,目前,“鲁班工坊”等品牌项目推动技能标准化和人才流动,有效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产教融合与就业联动。与此同时,数字教育正成为合作新亮点。2025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教育联盟,致力于推动课程共享、远程教学和虚拟实验室建设,突破地理限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今年9月,在教育部、外交部和陕西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聚焦区域国别研究、教师教育发展、高端人才培养,深度开展科技教育合作。该中心是中国发起成立的首个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枢纽平台,将为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高等教育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多元互动促进文明对话。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不仅传递知识,更承载着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的重大使命。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宣布,“未来3年,中方将向本组织国家提供10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和3000个‘汉语桥’夏令营名额”。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要在人文交流中相知相亲,在经济合作中鼎力支持,携手打造立己达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明百花园。”语言合作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纽带。作为海外中文学习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汉语桥”系列比赛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品牌和文化体验、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此外,通过积极策划落地艺术节、夏令营、智库论坛等品牌活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数字展、智慧文旅平台等数字化文化项目,线上线下融合、多方参与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络逐步构建起来。这些举措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凝聚。未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努力成为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和文明对话的新载体,推动形成“机制引领—资源联通—人文交融”的良性发展格局,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