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强大的内需市场,还需要畅通高效的对外开放通道。大通道不仅是交通运输的物理通道,还是产业联动、要素流动与区域开放的综合平台,承载着推动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崛起、促进东部率先的重要作用。推动大通道、大枢纽、大物流体系建设,通过通道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产业、以产业推动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提升国际合作优势。
以对外开放推动区域协调与联动发展
大通道建设只有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才能释放出巨大潜能。沿边地区是最直接的实践场景。以云南为例,近年来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中老铁路通车后,昆明到万象运输时间大幅缩短,农产品、机电产品跨境流通更为便利;中缅油气管道畅通后,能源运输多了一条稳定安全的渠道;瑞丽口岸通过智能化改造,货物查验效率显著提升。云南由过去的“边疆末梢”逐步转变为“开放前沿”,成为国家参与区域合作的重要门户。这不仅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也为国家参与区域合作注入了新动能。在中西部地区,大通道建设打破了交通瓶颈,促进内陆与沿海沿边的深度对接。以甘肃为例,兰州国际港务区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使本地化工品、装备制造直达中亚、欧洲,运输成本和时间同步下降,推动甘肃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充分展现了大通道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大通道建设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作为支撑,而大通道正是“主动脉”和“骨架”。大通道建设可有效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为要素自由流动和商品高效配置创造现实条件。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例,通过铁海联运模式,重庆到广西钦州港的运输时间从十几天压缩到四五天,企业出口东南亚的物流成本下降近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西部企业通过这条通道进入国际市场,增强了区域参与全球分工的能力。与此同时,通道沿线各地还积极建设多式联运中心和保税物流园区,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大通道推动机制优化。在云南磨憨口岸,当地推行“单一窗口”“属地查检”“关铁联运”等改革举措,使得进出口企业报关更加便利。货物在口岸“先放行、后查验”的模式,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在甘肃,中欧班列配套的铁路口岸通过引入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中亚、欧洲多国海关的联网通关,减少了重复查验。这些实践表明,大通道建设不仅打通了“硬联通”的通道,还在“软联通”上不断推进。从通关便利化到跨境结算,从数字化物流到绿色低碳运输,大通道正在成为推动机制创新的试验田。通过标准对接、政策互认与机制协调,使市场逐步实现“同规则、同标准、同质量”。这不仅为国内大循环创造了公平统一的制度环境,也为深度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开放合作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
大通道建设不仅是中国国内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外塑造合作优势的重要途径。东南亚方向,中老铁路的开通不仅便利了中老之间的经贸往来,还带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加快与铁路网络的对接,区域互联互通格局正在重塑。沿线的磨憨口岸、万象站周边正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产业合作区,将“通道效应”迅速转化为产业合作和区域共赢。如今,中欧班列已覆盖欧洲25个国家,成为稳定欧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撑。以兰州、西安为例,当地依托班列发展数字物流平台,货物运输全过程实现可追溯,跨境电商和跨境结算业务不断拓展。通过通道合作,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也日益深化,教育、旅游、医疗等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同时,大通道还推动国际规则的创新与完善。例如在中欧班列通关环节,中国与沿线国家积极推动检验检疫标准互认,减少了重复检测;在金融结算方面,跨境人民币结算比例逐年上升,降低了企业汇率风险。大通道不仅是货物运输的路线,还是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平台。
以大通道建设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新时代的大通道建设,不仅要“建得通”,还要“建得优”。云南在中老铁路沿线规划建设冷链物流体系,保障鲜花、水果出口的新鲜度;甘肃在中欧班列运行中引入数字货运平台,实现运输环节的信息透明化和智能化;广西北部湾港大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推广新能源运输车辆和岸电系统,减少碳排放。这些探索说明,绿色化、数字化正成为大通道建设的新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通道建设需统筹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把通道建设与区域产业布局紧密结合。例如,云南应依托中老铁路打造跨境农产品加工中心和中药材交易中心,提升通道带来的产业附加值;甘肃应进一步完善国际陆港的功能,推动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园区合作,形成新的产业链条。通过“通道+产业+平台”的模式,不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大通道的高质量建设不仅可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也能为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繁荣增添动力。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大通道在互联互通、产业联动、规则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内外联动、互促共进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