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我们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同时亦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笔者以为,“四大优势”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禀赋,也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协同赋能的有机整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支撑。
丰富内涵:支撑有力构成有机生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构成一个动态的有机生态系统:制度优势是“大脑”,指引经济发展方向;市场优势是“血液”,滋养经济循环活力;产业优势是“躯体”,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人才优势是“神经”,驱动创新发展的智慧引擎。这“四大优势”共同构成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整体性竞争优势。
制度优势是定盘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发展方向正确,有效克服政策短视和社会撕裂,实现“全国一盘棋”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发挥国家规划的举国体制优势,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市场优势是动力源。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其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释放规模红利,巨大消费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二是实现需求牵引,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场景,以可观回报激励研发,支撑产业链规模化与专业化;三是增强发展韧性,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并推动中国标准与规则走向世界。
产业优势是压舱石。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一优势赋予经济体系强大韧性:一是确保全产业链可控性,降低“断链”风险,提升重点领域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完备产业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实践土壤,加速“想法”到“产品”的转化进程;三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向赋能,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
人才优势是活力源。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当前,我国正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跨越:一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人才供给;二是多层次人才体系既能冲击科技前沿,又能将先进设计精准落地,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保持优势;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人才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形成“时代成就人才,人才驱动时代”的良性循环。
重要作用:协同耦合形成“优势矩阵”
“四大优势”绝非简单并列,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它们通过协同耦合,形成“优势矩阵”,催生系统性倍增效应。
制度优势发挥统领作用,为整体系统提供根本保障。一是制度塑造并激活市场体系。通过党的领导和“全国一盘棋”优势,破除市场壁垒,建设高效规范的统一大市场,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奠定基础,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核心要求。二是制度规划引领产业演进。依托“五年规划”的战略导向和新型举国体制,引导资源向关键领域集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产业优势巩固提升提供顶层保障。三是制度培育并汇聚人才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和人才政策,构建强大人才供给体系,将人口资源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本。
市场优势发挥牵引作用,为系统循环注入内生动力。一是市场需求激发制度创新活力。市场涌现的新模式与新问题,持续向制度层面提出改革需求,推动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优化,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二是市场需求驱动产业迭代升级。规模巨大且层次丰富的消费需求,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明确导向、试错空间与利润预期,是产业链迈向中高端最直接的牵引力。三是市场需求创造人才价值空间。广阔市场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沃土,使知识与技能通过市场机制高效转化为现实价值,从而持续吸引和激励全球英才。
产业优势发挥承载作用,为系统运行奠定物质根基。一是产业实践检验并反馈制度效能。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是检验相关制度政策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试金石”,其遇到的堵点、难点为制度创新与优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依据。二是产业供给支撑并满足市场需求。强大、安全、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的物质保障,能够确保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避免关键时刻受制于人。三是产业平台集聚并锤炼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不断升级的产业生态,为各类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职业发展路径,是人才价值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平台。
人才优势发挥驱动作用,为系统进化提供智慧源泉。一是人才支撑提升制度治理效能。高素质党员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执行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制度优势的发挥程度。二是人才创新开拓市场需求边界。企业家、科学家与工程师通过创新活动,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从供给侧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引领市场需求。三是人才攻坚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作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能动要素,人才是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决定性力量,直接关乎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与维持。
实践路径:融合发力形成良性循环
面向“十五五”时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统筹,推动“四大优势”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形成“制度保障、市场牵引、产业承载、人才驱动”的良性循环。
以制度优势为统领,构筑协同发展的宏观治理基础。制度优势是确保“四大优势”协同联动的根本前提。“十五五”时期需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系统效能。一是建设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与区域分割,统一制度规则,畅通要素流通,强化公平竞争监管,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活力。二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领域,优化“技术-产业-金融”循环,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三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接国际规则,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障各类主体公平竞争,吸引全球高端要素。
以市场优势为牵引,塑造内需主导的增长动力系统。超大规模市场是驱动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十五五”时期,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市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通过增加收入、完善社保、创新场景等举措释放消费潜力,巩固其基础性作用。二是以需求升级牵引供给创新。发挥国内市场对技术方向的指引和产品试金石效应,倒逼供给侧质量与效率变革,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三是推动国内国际规则对接。将超大规模市场作为战略资源,通过高水平开放增强我国在全球规则与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使“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
以产业优势为载体,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根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优势转化的核心载体。“十五五”时期,须坚持实体经济为本,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一是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运用数智与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动态管理“卡脖子”与长板清单,实施强链补链工程,保障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三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开放合作提升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以人才优势为引擎,激活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动能。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与激活系统的智慧引擎。“十五五”时期,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升。一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优化学科布局以对接产业需求,改革评价体系以突出创新价值,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区域创新高地。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持自主培养与精准引进并重,大力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面向全球引育顶尖人才与团队。三是营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深化科研管理、人才流动等机制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总之,“十五五”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四大优势”的内在逻辑与互动规律,通过精准施策与集成创新,充分释放其协同倍增效应,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