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新发展阶段“变”与“不变”

点击数:315 时间:2025-11-26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论断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紧密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蕴含着对过往历程的深刻洞察、对现实国情的精准把握、对未来蓝图的清晰擘画。  新发展阶段的“变”与“不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和时代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大潮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论断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紧密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蕴含着对过往历程的深刻洞察、对现实国情的精准把握、对未来蓝图的清晰擘画。

  新发展阶段的“变”与“不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和时代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大潮相结合。新发展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延续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定,又回应时代条件的深刻变迁。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邓小平同志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阶梯式递进”的动态过程。可见,新发展阶段并未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范畴,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一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根本任务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彰显从“量变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阶段性体征。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在新起点上的阶段”,核心任务从“解决温饱”“全面小康”升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与“不变”。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又通过改革释放生产力活力的辩证统一,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规律,又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活力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制度保障。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一次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三是人民主体地位与发展目标的“变”与“不变”。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人民利益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各个阶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优越性。在新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追求经济规模增长,更聚焦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进步的内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节点上,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挥上海超大城市独特发展优势,加快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路径

  超大城市凭借资源集聚、辐射力强等独特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阵地。上海的前期实践表明,处于新发展阶段的超大城市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功能提升、从单一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从人口集聚转向价值共享,可以形成生产力跃升、生产关系优化和发展成果共享的独特发展路径,进而形成治理高效、创新赋能、生态宜居的协同发展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应聚焦“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体定位,进一步发挥超大城市先发优势与集聚功能,乘势而上、全面发力,转型升级、攻坚决胜,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比如,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新高地。以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提升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与原创技术策源的核心能力。锚定科技自立自强,前瞻布局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路径,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高能级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

  又如,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标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打造内外循环枢纽,形成金融开放、数字贸易等领域可复制经验,并筑牢开放风险防控屏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同时,自觉从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出发,统筹做好制度创新、功能培育、资源配置、服务保障的大文章,全力打造新时代国际开放枢纽门户新标杆,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

  再如,形成超大城市共同富裕新范式。构建普惠共享、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完善社会保障与就业促进机制以缩小发展差距;健全三次分配协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依托数字化治理提升精细化水平,兼顾机会公平与能力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动态平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613.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