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原则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这里的“自然”是自己如此的意思,“道法自然”是让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节奏、节律、规则运行,这正是我们今天讲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含义。《论语》中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表达了对于自然的关爱与珍惜。“天人合一”的“天”不是自然界万物的静态总和,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表达了对于自然生生不息过程的欣赏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把自然界分为动物、植物、土地、山脉等不同对象,又进一步把土地分为土、地、壤、田四个不同层次,把水分为流动的水、静止的水等,这种细致区分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入认识,为善待自然、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对于自然界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宗教、道德与政治三个维度上确立了系统的生态态度,形成系统的中华传统生态观。在宗教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认为一些动物如龟、龙、麟、凤是有灵性的,主张对动物要“仁至义尽”,报答自然,进行祭祀。对于植物,主张“万物莫善于木”,认为一些植物也具有灵的特点,如灵芝、瑞草、嘉禾、神木、连理枝等,要“祭祀植物”。对于山川,认为“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要求“有天下者祭百神”。在道德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主张尊重生命,用仁、恻隐之心对待自然界。要“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至于土”“恩至于水”“恩及于金石”等。在政治法律维度上,主张设置官职,颁布政令、法律保护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跨越时代、超越国度,富有当代价值,具有永恒魅力,对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启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使之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等主张,都包含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升华,是新时代中国对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