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是今年特别热的话题,我也下载了DeepSeek,经常有事没事跟它聊两句。如果我们给DeepSeek发出一条作诗的具体指令,相信它可能比我们作得都快,而且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要求。那么问题来了:那我们还要读古诗吗?
“DeepSeek可以作诗了,我们还要读古诗吗?”这也是网络上经常热议的话题,如今,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即时生成符合平仄格律的诗词作品,技术似乎已经能够替代人类的诗歌创作。那么,在AI时代,我们还要读古诗吗?我们先看一看DeepSeek自己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输入问题不到1分钟,DeepSeek就给出了答案:“AI作诗是组合与模仿,而古诗是生命与灵魂,在AI时代,古诗的精神价值更加凸显,如滋养内心、对话先贤、提升审美,理解人性等等。因而在AI时代,我们不仅需要读诗,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并非出于怀旧,而是因为人工智能凸显了古诗中那些无法被算法替代的人类价值。”
读诗何为
Deepseek的回答有趣而深刻,它肯定了AI时代读古诗的必要性,同时也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如今技术至上的世界里,我们读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因为教材中不断增加古诗文篇目?是因为中考和高考增加了古诗词分值?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亲友聚会中背诵更多诗词,把它作为一种炫于人前的技能和资本?荀子《劝学篇》里说:“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所有文化知识,如果我们只是用耳朵听了,嘴巴会背了,拿起笔来可以写在答卷上,但是如果对我们的心灵不产生碰撞、对我们的情感不产生触动、对我们的思想不产生影响、对我们当下的修为不产生作用的话,那真好似一个人如入宝山空手而还一般的遗憾。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弟子规》里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我们读诗不是为了知行合一,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在现实人生中的修为,那么诗是诗,我是我,“不力行,但学文”,我们学诗只是增添了一种在人前表现的技能,那只是一个“术”的层面的传承,我们只是增添了在人前炫耀的一种资本,“长浮华”,增添了自己的一种虚荣矫饰之心,“成何人”,我们要把自己引向何方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个人的心在走路,就是“志”;而心在走路用言语表达出来,就是“诗”。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温柔敦厚,诗教也”,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读古诗,是与我们先祖对话,是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我们的性情品德与行为规范,并给予我们独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顾随先生曾经讲过,“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与简单地学会平平仄仄平平仄,与通过DeepSeek作诗不在一个维度上。在AI时代,技术确实可以部分地解决我们学习作诗技巧、写诗、应付考试这些知识技能层面的需求,然而AI毕竟是通过“组合”与“模仿”作诗,必然导致同质化和套路化,这就更加凸显古诗词中的独特审美情趣和精神价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持”是手上用力加持托举物体,而“诗”是言语用力,加持的是每个人情性品格的塑造。古典诗词通过音声之美、意境之美和品格之美三个层次,实现对读者品格的熏陶和提升。首先是音声之美。为什么我们给小朋友读诗,小朋友就爱读诗?因为诗词朗朗上口,比其他文体更容易让小朋友亲近,而且古诗词中的抑扬顿挫、循环往复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美的感染。其次是意境之美。我们看到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自然会对美好的意境有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读诗读到最后其实是读人,我们学诗学到最后其实是树人,我们从诗歌中能够转化出多少对于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修养有助益的能量,这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所以沈德潜曾经讲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今天我们读古诗,不仅仅是为了能背会写,刻舟求剑,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励品行,从思想上体认古人的修养与品格,从行动上践行古人的智慧与修为。
诗不远人
王夫之在《俟解》里讲得好:“能兴者,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很多理想,有很多期许,当我们踏上工作岗位时往往也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在世俗社会中,人们如果成为随波逐流中的一分子,也将被打磨成外圆内方的人。所以就成为“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的人。我们总是以他人的评判来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别人觉得应该买学区房,自己也得赶快做准备;别人觉得应该有一个名牌包,自己也得赶快入手。我们总是追逐别人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样一来,就成了“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的一群人。大家都很忙,究竟忙什么呢?无非是“禄位田宅妻子”,大家忙的都是这些世俗所看重的东西,所以就在这种“数米计薪”之中,“日以挫其志气”,慢慢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离当时自己对未来的那份期许越来越远,就成了什么样的人呢?“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的一群“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的人。那该怎么办呢?“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圣贤”。诗是什么?诗就是让人们从凡俗中振起的力量。
现代诗人郑愁予曾经写过一首《野店》,最后有这样两句:“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要注意诗人为我们点亮的灯,不是白天,不是日中,不是早上,而是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当四周渐渐暗下来,它是黑暗中光明与方向的指引。所以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闻一多先生就曾经讲,“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读诗读什么?不仅是通过读诗变成一个满腹经纶的人,知识、典故的积存调取已通过DeepSeek之类的人工智能得以实现,读诗最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读诗之后感情更丰富细腻,思想更深邃灵隽,能够拥有更加诗意的人生,这才是今天的我们读古诗的重要意义所在。
就像有了计算器,我们依然要学习数学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有了社交网络,我们依然需要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有了翻译软件,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外语。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芯片”,其承载的表达公共情绪的强大感召力和穿透力永远不会过时。AI是强大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然而工具越是强大,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深植于生命体验中的情感、记忆、想象力、共情力和归属感才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古典诗词来滋养心灵、提升境界、安顿生命、照亮前路。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