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充分彰显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和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对于我们继续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在新发展理念科学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只有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才能更好地应对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市场和技术和谐共振,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能。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坚持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坚持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推动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坚持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积极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进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庞大、门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雄厚基础为应对风险挑战、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独特优势和战略支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的新形势,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使未来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字化改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十四五”时期,我国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十位。面向“十五五”,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化推进的协调机制,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独特优势。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人均GDP持续增长,内需潜力巨大,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十五五”时期,要把发展立足点更多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大力提振消费。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立完善的扩大内需制度体系。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完善有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统计、财税、考核制度。积极扩大自主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协调发展是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鲜明底色。近年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十五五”时期,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问题,部署实施重大战略,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优化城市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积极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十五五”时期要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增进民生福祉。
(作者系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