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政策逻辑、学理省思与实践路向

点击数:486 时间:2025-11-13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形象、讲述育人故事的创作。近年来,教育题材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景象。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为原型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首播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成为2024年最高分国产剧。电影《我要当老师》在全国300余所高校点映,塑造了新时代思政教师新形象。沉浸式戏剧综艺栏目《大教育家》在央视频上线,通过跨媒介叙事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些文艺作品以教育现实为土壤,构建起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强化教育、教师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出更多讴歌优秀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艺精品。教育题材文艺作品是指以教育为主题,通过艺术形式传达教育理念、展现教师形象、讲述育人故事的创作。近年来,教育题材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景象。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为原型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首播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成为2024年最高分国产剧。电影《我要当老师》在全国300余所高校点映,塑造了新时代思政教师新形象。沉浸式戏剧综艺栏目《大教育家》在央视频上线,通过跨媒介叙事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些文艺作品以教育现实为土壤,构建起中国教育创新表达的审美图谱,形成了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文化镜像,是弘扬教育家精神、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和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度耦合的战略载体。

  一、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政策逻辑

  协同推进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构成了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内在驱力。将文艺创作深度嵌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框架,是国家以文化治理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全球化语境下,教育题材文艺作品还在教育国际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功能。

  1.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教师治理转型。教育题材文艺作品的政策价值,深植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治理转型需求。文艺作品作为一种柔性嵌入,能够弥合政策目标与社会接受度之间的张力,体现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从行政驱动向文化与制度协同驱动的转型,是一种治理范式的创新。一是其通过文艺叙事将政策文本中的内容转化为社会共识,为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文化支撑,降低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执行阻力。二是文艺作品通过重构教师形象发挥了示范与共鸣的双重效能。其中有关教师以德育心、智慧破解教育教学困境、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等情节设计,为现实中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同时激活公众对教育过程的共鸣体验,进而形成教师队伍治理改革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2.文化强国战略下的意识形态引领。文艺作品作为一种文化治理工具,具有“润物无声”的特性,能够实现意识形态的隐性引领。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政治话语融入文艺叙事,通过其中的情感共鸣与符号象征,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政策宣教中“抽象理念难以内化”的困境,推动社会主流价值意识从政策倡导向社会实践转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的本质是以文艺为载体,构建主流教育意识形态的引领和传播网络,实现教育家精神从制度规范到文化自觉的跨越。

  3.教育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建构。文艺作品具有跨文化传播优势,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教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国际电影节、流媒体平台等渠道讲中国教育故事,传播中国教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为国际观众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文化窗口。其中出现的我国各类政策实践,也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治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中国教育融入全球文明对话框架,是国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工具;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西方对中国教育的刻板认知,突破西方教育叙事的话语霸权,切实回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二、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学理省思

  以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动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文化资本、符号互动、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等多重理论话语协同作用的结果。教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化生产实现文化资本的教育转化,通过多模态符号互动传递教育价值,通过情感唤醒与价值确证增强职业认同,通过经验迁移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1.文化资本的教育转化。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分为具体化(个体内化的知识技能)、客观化(物质化的文化产品)和体制化(制度认证的资格体系)三种形态。教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本质上是一种将具体化资本转化为客观化资本的过程。它们通过叙事手法展现教师角色的精神风貌和教学智慧,把具体化的文化资本通过声光影等艺术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产品,成为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影响公众对教育的认知,间接促进教育资本的再生产。其通过塑造“奉献者”“启蒙者”等教师形象,区隔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角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强化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认同,同时以艺术呈现的故事激发公众对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的关注,深化公众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并揭示教育教学规律。当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作为政策存在,即符合了体制化资本的认证逻辑,能够获得更大的传播合法性。教育题材文艺作品既保持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又嵌入国家教育治理的符号系统,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实现教育价值的体制化确认,最终转化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动能。

  2.符号互动的教育价值传递。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符号系统实现意义的生成与共享。教师身份、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均构成互动符号体系。传统的价值教育模式依赖显性知识灌输,而文艺作品则通过图像、音乐、多媒体等多模态符号实现教育价值的涵育。艺术是“强化与完善的经验”,本质在于整合日常经验的碎片化状态。文艺作品本质上是符号系统与经验图式的综合体。教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典型化叙事将教师群体的碎片化经验整合并浓缩为个体符号,再通过传播辐射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符号。这一过程与米德符号互动论中“主我”与“客我”的辩证关系相呼应。教师个体经验所凝结的“主我”符号,在文艺作品的传播互动中与社会普遍认知所塑造的“客我”符号持续对话、相互成就。这种从普遍到特殊再到普遍的符号互动具有传递教育价值的功能。一是通过集体经验到个体案例实现职业场景的具身化呈现,聚焦教育价值的表达与深化,让观众在代入式体验中内化价值。二是在观众欣赏作品的双向互动中进行符号解码,实现教育价值的隐性传递,并通过文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辐射性和影响性放大这种传递,使得更大的教师群体在审美体验中完成教育价值的内化,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3.职业认同的双重建构。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认知与社会规定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涉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等多个维度。教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职业角色,增强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职业认同的形成。其在促进教师职业认同过程中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情感唤醒。教师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建构,教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视听符号系统激活感官通道,使抽象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事件”;再加上影像艺术的移情效应可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使观众在相关文艺作品构建的互动场景中产生共情体验,从而促进其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价值确证。教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塑造正向教师形象,讲述感人教师故事,构建了职业价值的具象参照系。有研究表明,接触正向教师形象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显著提升,其职业价值观从“谋生手段”向“使命召唤”转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中将教师职业对个体成长的赋能作用、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等情境化,帮助师范生建立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清晰认知,为价值确认奠定基础。同时其中传递出的教师职业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能够引导师范生及在职教师进行自我对照,促使其实现职业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的内在统一,为价值确证提供主观信念锚点,再加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赋能文艺作品更加广泛可及,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师职业意义获得群体性再确认。

  4.专业发展的经验迁移。来自广袤教育真实生活的教育题材文艺作品,是丰富的案例资源,可以通过以情境、案例和认知为导向的类比迁移理念,促进教师的认知迁移。这种迁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知识迁移。教育题材文艺作品的教学场景复现能够形成“认知脚手架”,帮助教师将抽象教育理论转化为情境化行动策略。二是元认知能力发展。文艺作品往往以连续的情节和多元的视角进行叙事,有利于促使教师突破日常工作生活中单一认知框架,提升认知弹性,对处理复杂教育情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三是专业身份迭代。教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塑造教育家型教师、优秀教师典型人物等理想型角色,为教师专业身份的认知提供进阶路标。很多作品中还会呈现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三、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实践路向

  (一)构建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协同机制

  文艺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好的体制机制支持。统筹发挥协作机制联动优势,能够给文艺创作提供良好土壤,提高文艺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是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广电总局曾专门组织《山海情》《县委大院》等剧的主创团队到基层进行较长时间的深入调研和体验生活,还与中国作协、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了协作机制。《山花烂漫时》在创作过程中,教育部有关司局作为指导单位,提供专业支持,为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创作资源。构建推动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协同机制,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教育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建议将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纳入文艺创作项目的总体性规划,从国家层面协调相关资源。形成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规划布局,有重点有层次地推动相关影视剧、戏剧、综艺、小说、音乐、舞蹈、动漫等各类型作品全面开花。设立专项基金与课题,汇集更多专家学者投入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学理和实践研究。

  二是鼓励打造“专业+行业”的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团队。《人民的名义》中京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数立的饰演者是一位有着26年工作经历的检察官。行业人士加入专业的文艺团队,让文艺作品的创作更接地气、冒热气。建议设立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人才库,在教师中挖掘有文艺创作兴趣和才能的人才。鼓励教育题材文艺作品主创团队根据需要,吸纳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故事、演自己熟悉的故事。

  三是统筹各方平台汇聚宣推合力。宣传推广是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环节。《大考》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还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爱奇艺、腾讯、优酷、芒果TV同步播出;《追光的日子》免费授权“学习强国”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公映一个月;《此生有约》与喜马拉雅合作打造乡村有声图书馆。强化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需要整合各方平台资源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数字出版服务云平台等各类国家数字化传播服务平台,扩大作品影响力。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利用好话题、短视频、弹幕、热搜等做好二次传播,创新宣传形式,引发观众对作品内容和相关教育现象的广泛讨论,实现优秀作品传播效应最大化。

  (二)塑造有代表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教师典型人物

  教师形象是教育题材文艺作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好的教育题材文艺作品离不开好的教师人物塑造。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一是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教师典型。对于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没有真人真事作为基础的典型人物创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中国医生》中“张竞予”院长的原型是人民英雄张定宇,电视剧《山海情》中让无数观众动容的“马得福”则是脱胎于闽宁镇福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以及众多和他一样的脱贫攻坚基层干部典型。创作好的教师典型人物,需要找到现实生活中好的教师原型。

  二是将人物刻画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灿若星辰的文艺长河中,经典的人物形象大都在角色命运中彰显家国情怀。教育是民生所系,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教师与万户千家息息相关。有生命力的教师人物及其命运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横截面。教师是现实的职业,也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应坚持以历史的纵深感来关照角色,以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使人物既富有质感和厚度,也具有艺术的魅力和光辉。

  三是塑造立体多面、有血有肉的新时代教师形象。越来越多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都强调立体多面,尤其是正面人物,不再伪圣化,有优点但也有缺点,有亮点也有弱点。文艺作品中传统的教师人物形象相对刻板,大多数是严肃的、说教的、伟光正的。应转变对教师的刻板化塑造模式,结合当下语境,从“身边人”角度刻画教师,不回避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如《追光的日子》中的郝楠老师,看起来不靠谱,对付学生却妙招连连,有梦想希望,也有冲突挣扎。这样的教师形象,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让观众更加信服,更有代入感。

  (三)汲取其他行业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经验

  行业题材作品一直是国内外文艺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反映医疗行业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反映律政行业的港剧《壹号皇庭》等。近年来,越来越多行业题材文艺作品走进大众视野,为加强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是扩大叙事空间,使教育题材文艺作品更具可看性。优秀行业类文艺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既与普通大众生活相近,又富有一定的猎奇性。医疗、刑侦、律政等当下较火的行业题材都符合该特点,如《实习医生格蕾》在日常的医疗情境中就描绘了大量罕见、古怪的病例,嵌入了大量有关伤病生死的感人故事。教育人人都相关,这一题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教师需要与各色学生、家长联系,可以涉及复杂的人物关系、多元的生活场域。

  二是以专业为底色,使教育题材文艺作品更具行业影响力。行业题材文艺作品不仅描绘真实的行业环境,呈现专业的行业面貌,对行业本身也会带来正向的影响。军旅题材作品《士兵突击》,连续多年被央视作为征兵宣传,“不抛弃,不放弃”,成为许多战士,甚至是普通人心中的信条。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应体现行业专业性,电视剧《鸣龙少年》就把很多新奇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应试技巧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欣赏剧集的同时获得教与学的“干货”;还应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助推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避免将行业“背景化”“模糊化”,应关照教育政策、尊重教育规律,聚焦教育热点,回归教育特质,用艺术的专业性塑造教育的专业性,用专业有深度的作品影响教育行业的发展。

  (四)增强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对外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艺一直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增强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对外传播力影响力,有利于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塑造中国教师形象,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一是加强教育题材文艺作品的国际共创。我国一直鼓励文艺作品的中外合作。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就拍摄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合拍片《风筝》。近年来中外合作的诸多文艺作品的推出,为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贡献了重要力量。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邀请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描绘中华大地上脱贫攻坚和创新创业的社会图景,在海内外播出,让国外友人看到当代中国的欣欣向荣与蒸蒸日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英国壁虎剧团融合汤显祖《牡丹亭》与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创作推出舞台剧《惊梦》在世界多国巡演,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前文艺市场上,中外合作共创的教育题材文艺作品还不多。应在坚持中国立场、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放大中国教育中的国际元素,建立中西教育的文化链接;还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加强中外文艺创作团队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互动,鼓励本土文艺工作者同国外专业人员的合作,推动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对外传播。

  二是多元渠道助推教育题材文艺作品打入国际市场。文艺作品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更大国际市场的支撑。巴黎奥运会期间,法国航空在空中播放《我的阿勒泰》,为各国旅客送上“云端”视听盛宴。该剧还通过马来西亚Astro电视台面向东南亚地区观众播出,并在爱奇艺国际版,通过英语、西班牙语等播出,剧目获得世界观众广泛好评。增强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对外传播力影响力,除了用好国内外电视台、出版社等平台外,还要用好拥有海外市场份额的自有传播平台。近年来,一些传播平台推出国际版APP,在海外引起一定关注。爱奇艺国际版APP覆盖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腾讯视频推出的WeTV用户过亿,是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流媒体平台之一。这些自有传播平台高人气,是教育题材文艺作品海外传播的重要推力。此外,专业的奖项与荣誉还能够为艺术作品的国际传播赋能。电影《此生有约》获得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故事片奖”等十多个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更多国外专家和观众认识了“时代楷模”张玉滚,看到了中国教育者的奉献与坚守。应鼓励并推动更多教育题材文艺作品参与国际专业奖项评比并获奖,用专业认可扩大作品影响力,让更多人听到中国教育有爱有情有义的故事,看到中国教师可爱可亲可敬的形象。

  (作者分别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497.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