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一文中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化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我们党才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立过程中发挥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第二个结合”之所以可能,在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通过“两个结合”得以历史性重塑并日益彰显。
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扎根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文化沃土中,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由于受地理的、民族的、人口的以及文化的种种因素影响,古代中国不仅在国家性质、政权结构、主要社会制度等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而且在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等文化领域表现出独具魅力的特征。这些文化特质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概括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中华民族就开启了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踏上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同时承担起巩固文化主体性、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历史使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凝聚人心、昂扬斗志、开拓创新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更加巩固,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洞察国际风云,立足中国大地,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既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思想智慧发展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体现出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升。“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实践逻辑
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这种主体性,使我们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自信自立的姿态看待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性平和地审视其他文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历程和价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守正,就是要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导;创新,就是要有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以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坚持守正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赓续中华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相协调。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让红色血脉始终赓续、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为人们提供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