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作为科教资源富集省份,陕西肩负着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使命。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陕西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强的担当,加快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平台支撑、制度变革的协同推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打造智能引擎。
做强创新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平台是创新的基石,是聚合资源、孵化产业的核心载体。要着力做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强化其“策源—链接—孵化—转化”功能,形成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可依托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的深度融合,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联动机制,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同时,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力量雄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省级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智能芯片、基础算法、大模型训练、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要以平台为核心,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支持大型企业开放数据与算力资源,为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轻量化接入”“模块化开发”的支撑环境,降低创新门槛,形成“众创、众研、众测”的创新格局。依托秦创原平台,加快在关中、陕北、陕南形成多点联动的人工智能产业带,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本地落地。
聚焦代表性行业,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产业。陕西要紧紧抓住人工智能这一新引擎,聚焦制造业、能源业、农业、文旅教育等代表性行业,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局升级。制造业是陕西的传统优势产业。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产线、数字车间。要重点支持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地的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推动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等新技术落地应用。要通过人工智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强化质量控制,构建陕西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产业是陕西的优势产业,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能源”应用,建设智能风电场、智慧矿山、智能电网等项目。利用AI技术对能源开采、储运、调度进行动态优化,提升能源利用率和安全性。支持延安、榆林建设智慧能源产业示范区,推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形成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能源体系。文旅与教育领域同样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潜力高地。要以“AI+文化旅游”塑造“数字长安”等文旅品牌,推广沉浸式体验、机器人讲解、虚拟展演等新业态,推动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再造。教育领域要深化“AI+教育”改革,推动个性化教学、智能评测、虚拟实验室建设,让人工智能成为教育公平与素质提升的有力支撑。
强化制度供给,夯实人工智能发展根基。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陕西要在组织体制、要素配置、评价机制、风险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完善“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保障。在组织体制上,要强化统筹协调,统筹推进规划、标准、监管等工作。各地应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形成分工协同、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在要素配置上,要加快完善数据资源管理体制,构建“省级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确权、开放、流通和交易。要统筹建设省级算力调度平台,打通政务、科研、企业算力资源壁垒,提升算力使用效率。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设立人工智能专项人才基金,推进产教融合,培育既懂算法、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在评价机制上,要建立多维度智能产业发展考核体系,突出科技创新贡献率、社会服务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形成以质论效的评价导向。对“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试点示范、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基层探索、创新活力。在风险治理上,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伦理与安全问题,建立模型安全审查、算法可解释性评估和数据隐私保护机制。
营造开放生态,激发区域协同发展动能。深入推进“人工智能+”,需要营造开放生态。要坚持“引智”“引技”“引资”相结合,推动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开放发展。陕西要积极融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在算力互联、技术共研、人才互通方面的合作,建立“西部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共享标准、平台与数据资源。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科研团队、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人工智能创新,营造市场驱动、社会协同、政府引导的良性生态。要加快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落地陕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能源管理、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国际应用,提升陕西人工智能的全球影响力。
坚持以科技生产力逻辑引领高质量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角看,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还是生产力结构重组的新形态。它通过重构生产工具、生产过程与生产关系,加速了人类从经验劳动向智能劳动的转变,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陕西发展人工智能,既要看到技术的“工具理性”,又要把握其“价值理性”,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要在“人工智能+”行动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智能化成果更多惠及中小企业、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普惠应用,让科技进步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幸福增长点。陕西拥有雄厚的科技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持续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在全国“人工智能+”布局中实现跨越式突破,打造具有陕西特色、时代引领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