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高质量发展:底气十足、动力满满

点击数:122 时间:2025-11-11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引领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成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底气十足、动力满满。  “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应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战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但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且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的第一个目标,明确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成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底气十足、动力满满。

  “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应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科技竞争白热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压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这一切倒逼国内经济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等。破解这些难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导向、物质精神协同、人与自然共生、和平发展前行的现代化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托举。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发展根基。

  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十五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要在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保持年均4.5%以上的经济增速,这就要求质的突破,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成为应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的“压舱石”“稳定锚”。

  “高质量发展”基础扎实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期间经受住了世纪疫情和一系列重大风险的严重冲击和挑战,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稳中向好,创新驱动增强,社会协调进步,生态持续改善,制度保障逐步完善,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几个台阶,2025年预计GDP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40万亿元。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中国是全球唯一全面覆盖所有门类的国家,构建了独立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强劲赋能下,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实现全面跃升,技术突破让“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实体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高质量发展”动力十足

  改革、开放、创新,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为根本动力,运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为发展增动力、激活力,不断在深化改革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扩大开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二。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扩大开放,不仅能倒逼国内改革,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且能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中国并提升中国产品全球竞争力,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环境,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外经外贸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三。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和系统性支撑。

  另外,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壮大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措施有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的措施,旨在通过系统性布局,推动经济从“大”向“强”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完善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好产业、价格、就业、监管等政策作用,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底座,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卡点堵点,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高质量发展”保障有力

  党的全面领导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擘画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五年规划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载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保障。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有14亿多人口,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人均GDP的不断提升,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我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之一。超大规模市场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且凭借超大的消费容量与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抵御各种风险、避免经济共振式下滑,产生巨大定力,更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互动,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实现具有韧性的高质量发展。

  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构筑起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体系。丰富人才资源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挑战,丰富的人才资源不仅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保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只要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将四中全会擘画的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476.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