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支持,文旅深度融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应用领域。但技术逻辑与文旅深度融合之间仍然存在张力,应以辩证态度推动技术更好地赋能文旅深度融合。
数字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道理
数字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推动文旅本身的深度融合。传统旅游是个高度依赖自然风光、物理资源存在上限的产业,传统文化是个与财富阶层联系在一起、影响范围有限的行业。文化为旅游提供资源、旅游为文化提供空间的互补特性是文旅走向融合的经济动因,数字技术为强化互补、深化融合提供支持。在资源扩展上,数字技术拥有迄今为止最强的摄取、生成、存储、处理各种文化元素的能力,可将上下五千年海量多样静态的文化资源加以提炼活用转化,推动文旅产品、服务、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在空间延展上,数字技术推动文旅目的地成为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媒介空间于一体的虚实空间复合体,这一流变颠覆了传统的中心—边缘结构,深刻影响了旅游获客模式、流动模式和产业边界格局;在业态生产上,包括AR、VR、XR、OTA、AIGC等在内的多种技术聚合推动内容类文旅产品突飞猛进,催生数字文旅新业态,成为文旅深度融合新增量。
数字作为技术基础设施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由于文化内核的渗透性和消费场景的关联性,文旅被视为“百业连接器”。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逐级铺设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全面展开,文旅成为产业融合、区域协同的新引擎。在“文旅+”产业融合上,借助无处不在的连接和一触即达的媒介,那些在资源和空间上与文旅存在共享,功能和目标上和文旅有所耦合,受国家政策引导、处于大众需求节点的产业,经由结构和功能融合、供给和需求融合,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比如农文旅、县文旅、教文旅、体文旅、商文旅、城文旅、交文旅等;在“文旅+”区域协同上,受“共享流量”思路启发以及有数字算力、协调力加持,拥有相近或互补文旅资源的地区提出强化合作、形成联盟、共享资源、共创产品、共建体系,以协同打造多元业态产品矩阵、精准对接客源多重需求。借助共享开放的数字基建与理念,文旅的溢出效应得以放大,深度融合的价值得以体现。
数字作为关系性中介推动文旅与社会的深度融合。除了经济价值,文旅融合还有更深的社会考量,旅游者寻找认同是文旅走向深度融合的精神动因。数字技术作为人与地方的关系中介,推动文旅在建构认同上发挥更显著作用。在具身体验上,数字技术通过挖掘地方文化、提供个性服务、调动感官体验、增强沉浸共鸣等,在旅游者的具身感知和目的地文化间架起情感桥梁;在产消一体上,数字时代的文旅消费者除了是被动接受者还是积极生产者。有了具身感知和情感连接,旅游者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晒、赞、推荐、避雷等分享行为,形成传播—消费—再生产—再传播的可持续链路;在价值共创上,数字技术的全流程全场景覆盖使旅游者在行程规划、游览过程、分享体验等不同阶段都能以多样化方式进行参与和展示,推动单方主导的价值创造变为多方价值共创。借助数字交往,文旅在价值层面编织出体验—认知—认同—共创的社会凝聚网络,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推动社会朝更包容、更协同方向前进。
数字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
在数字生产的快与文化积淀的慢之间寻找平衡,文化为魂、技术适配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是快变量,日新月异呈现新的形态;文化内涵的积淀与演进是慢变量,以十年、百年、千年为尺度。数字技术具有创造绚丽景象、惊险刺激场面和奇特角色的强大能力,如果过度依赖,可能会诱导旅游者更多关注呈现方式而非文化内涵本身,进而导致文旅产业的非常态发展,造成人地分离而非地方文化认同。因此,在数字赋能中应坚持文化本位、技术适配,以文化为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一方面以消费者对文化内涵的持久向往和生产者对文化内涵的不懈追求,持续推动创造内涵丰富的文化瑰宝;另一方面把旅游者在多大程度上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的评价标准,推动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源源不断呈现于世并永久传承。
用数字触达的无边界性克服旅游载体的有边界性,以主体协同推动“文旅+”的全球扩容。从市场规模来看,不管如何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或文旅与其他区域的协同,其上限始终受制于国内客源市场流量及其消费能力。入境游将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尖端科技应用与现代生活模式相融,向世界展示真实中国的同时,大大扩展了市场规模。在文旅的全球数字化传播上,聚合官方、民间、海外社群以及数智技术工具,通过构建分众化、生态化的内容生产分发网络以及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推动我国文旅品牌与形象的可持续传播与跨语境共鸣;在入境游推动上,政府在政策吸引力、通关便利度和国际化服务上提档升级,市场通过激发文旅企业的创新与竞合来供给更多满足需求的优秀文旅产品,社会则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氛围,共同促进“文旅+”溢出效应的全球放大。
把数字流量的转瞬即逝转化为目的地的长久吸引,以长期主义推动文旅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时代,视频图像的低成本数字化、数字的大规模流量化以及流量的加速度价值化,大大提高了文旅目的地快速积累起庞大注意力资本的可能性。但流量的引爆通常由偶然因素触发,其扩大影响的方式往往不够规律,其集聚效应较难预测,导致旅游的非线性、涌现性、波动性特征强化,既增加了文旅投资的风险和回报不确定性,也使那些公共服务健全程度与流量火爆程度并不匹配的目的地暴露在流量反噬的危险之中。这要求在流量经济赋能文旅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长期主义,一方面以更大格局探索流量对实体经济和地方社会的多元创新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将流量转化为品牌以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推动流量和地方从“一见钟情”向“白头偕老”转化。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