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深刻理解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点击数:680 时间:2025-10-29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中得到全面实现的重要制度载体之一,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系统总结“十四五”、接续谋划“十五五”,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认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长期规划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瞻性战略谋划。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中长期规划是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中得到全面实现的重要制度载体之一,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系统总结“十四五”、接续谋划“十五五”,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认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长期规划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瞻性战略谋划。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主题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长期规划,就是要将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把握、趋势判断和目标设定,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瞻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前瞻性意味着现代化战略实施的创新性。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守正创新原则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守正具体体现为以战略谋划引领战略实施,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不动摇。创新则是以现代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丰富和发展战略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更为鲜明的前瞻性特征。一是提出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十三五”时期牵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战略。二是提出新发展阶段。明确在过去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奠定的坚实基础上,用三十年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及其中国特色在新发展阶段的强调,成为“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依据。三是提出新发展格局。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既在顶层设计层面突出战略谋划,也在实践展开维度上强调具体工作着力点,使得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十五五”规划是新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十五五”时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围绕中长期规划所坚持的这些前瞻性战略要求,找准地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紧扣发展目标找准阶段性要求,巩固自身独特优势,聚焦动力转换、功能定位拓展发展思路,着眼全国来谋划一域,聚焦创新来推动综合改革,发现新比较优势,培育新经营主体,提升新竞争能力,全面融入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中长期规划是充分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作用的整体性空间布局。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带动其他领域建设,以生产力的变革引领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运用中长期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总结,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运用中长期规划构建容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动态演进战略空间,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规划的指导下,从不适应变为相互适应、从相互矛盾变为相互促进,最终在全局意义上实现经济建设带动其他领域建设的目标。

  这一战略空间要实现经济建设带动其他领域建设的支撑作用,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价值保障,表现为战略层面对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上重大关系的深度思考。2020年,“十四五”规划制订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的六大关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规划体系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和解决思路。二是制度层面的政策、计划体系保障,中长期规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的重点任务,为中长期规划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出了明确改革方向,要求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支撑作用,以规划制度体系为枢纽,形成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协调,规划与政策、计划、资源的协调联动格局,为党中央战略意图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制度支撑。三是实践保障,具体表现为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的经济结构、区域布局和开放格局调整与拓展。“十四五”期间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十五五”时期,以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深度展开,就是要把党中央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谋划转化为中长期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发挥规划体系的战略指导和制度保障作用,着力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空间同步、战略同步、改革同步,在持续同步进程中稳步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转化为包容、规范的制度空间,为持续激励各类经营主体融入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为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构建提供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的体制支撑。

  中长期规划是科学应对发展突出问题的系统性策略组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长期规划的前瞻性战略谋划和整体性空间格局最终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呈现和落实,还取决于中长期规划对不同发展阶段上问题的准确把握,对处理问题价值立场的鲜明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在“十四五”规划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提出“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的要求,并聚焦共同富裕、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要求。应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意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要求。

  “十五五”时期,面对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中长期规划必须以更为系统、规范的方式,更为清晰和稳定地突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应对。一是强化新质生产力战略定位。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更加紧迫,需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此为牵引,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水平。二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区域协调、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为重要领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突出总体引领、系统协调和布局统筹,以更具功能性特征的经营主体群体建设,集中实现产业与创新的联动突破、发展与治理的协同并进,构建起应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系统性策略组合,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教授)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376.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