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以“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为内核,为破解全球难题、促进人类进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又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走向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提供了崭新路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王道”济天下。“王道”理念源自中华经典《尚书·洪范》,强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体现出中华文化中以德服人、以仁待人的治理智慧。与西方某些国家推崇的霸权政治不同,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注重道德感召和文化包容,主张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是中华文明处理天下事务的重要智慧。它把“仁爱”与“政治”有机结合,突破了西方将伦理与现实政治割裂的二元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一理念的当代实践:它不依靠强权与压迫,而是通过共同发展和文明互鉴,实现天下的和谐共进。它体现在对弱小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尊重上,体现在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权益的坚定支持上,也体现在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的主动应对上。这种以德行仁的治理逻辑,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了宝贵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和合”塑秩序。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秩序意味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古代中国虽具备强大国力,却从不轻易对外征伐,而是强调睦邻友好、礼尚往来。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就曾惊讶地写道:“中国人满足于已有,毫无征服野心”。反观近代以来西方某些国家推行的所谓“世界秩序”,往往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强制性,试图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人。这种“中心—边缘”的霸权结构,不仅侵蚀了许多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既尊重各国主权和差异,又强调共同参与、共同治理,超越了实力至上的传统逻辑,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世界多样文明和合共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共善”求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政治经济共同体,更是文明伦理共同体。全球性问题的加剧,迫切要求人类在价值层面达成新的共识。儒家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爱人如己”的训诫。虽然文明传统各异,但人类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追求是相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基本遵循,推动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人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种价值共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等实践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理性”促觉醒。西方现代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消费主义膨胀、文化霸权扩张、生态环境危机等问题。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强权政治,倡导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推动了文明理性的觉醒,打破了“文明冲突论”的迷思,致力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格局,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型全球化之路。尤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对时代之问的中国回应: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全球文明理性的新觉醒。未来,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