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其纳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标志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从行业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这场融合浪潮正深刻重塑文化产业格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拼接,而是如有机体般不断生长、演进和升华,其演进轨迹呈现出从“相加”“相融”到“相生”的三重境界升华。
第一重境界:“相加”——技术赋能,效率革新
在融合初期阶段,科技主要作为工具手段,对文化进行高效率的保存、展示与传播,为文化领域带来效率提升和形式创新,实现技术的单向赋能。数字修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运用AI智能修复技术,对《毛泽东在1925》《刘少奇的44天》《贺龙军长》等红色经典影片进行高清修复,使革命文化瑰宝重焕光彩。该项目荣获全国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视频修复技术应用类二等奖,修复成果在伟人纪念馆点映时获得观众热烈反响。文博数字化迈出新步伐。芒果数智打造的数字文博平台“山海”应用程序,完成3.2万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为超3400万用户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服务。马栏山知了青年团队对浯溪碑林实施抢救性数字修复,通过全细节立体成像技术,成功“找回”了濒临消失的历史文字。无障碍传播实现技术突破。马栏山人工智能手语主播,将语音实时翻译转化为手语动作,已广泛应用于听障人群体公共服务、社交和教育领域,为全国2700多万听障人士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第二重境界:“相融”——双向驱动,生态重塑
随着融合深入,科技与文化进入相互塑造、协同创新的新阶段,激发新的创作灵感、表达形式和体验模式,催生出全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内容生产模式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兴未艾,辅助创作者进行素材筛选、创意启发,甚至直接参与内容生成。万兴科技发布“天幕”音视频大模型,实现文字到音视频的智能生成,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为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湖南广电湖创新推出AI导演“爱芒”,能够完成节目脚本生成、创意选角等全流程工作,更好的为创意团队提供内容基础。影视制作体系快速迭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文化产品的制作更加高效、精准,马栏山虚拟制作基地采用VP虚拟制片技术,将高规格影棚与视频超算技术结合,为影视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国内首部虚拟制片短剧《柒两人生》创下14天完成拍摄的行业新纪录。数字文旅体验全面升级。湖南博物院打造“数字汉生活”IP,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汉代文化;马栏山推出全国首款红色青春主题VR大空间产品《恰同学少年》,融合大空间定位、实时交互、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红色教育“湖南样本”;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实现“传统戏剧基因+数字技术+沉浸式演绎”的创新突破,推动传统艺术走向年轻受众。
与此同时,文化需求反向驱动科技创新。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突破性研发的双目AI相机做到一个人便能开启一个直播间;插入式机顶盒只有U盘大小,却能够同等替代机顶盒的所有功能;视频翻译软件为微短剧出海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技术便利,助力文化出海。这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不仅满足文化生产需求,更推动建立“研发—专利—标准—产业化”的创新循环体系,目前实验室已累计申请专利超百项,参与30余项国际国内标准制定。
第三重境界:“相生”——价值交融,文明重构
在最高融合阶段,文化、科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科技与文化边界逐渐模糊,相互嵌入基因,共同塑造新的文明形态。前沿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体验。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汉语实时编解码重大突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将数字信息无缝嵌入现实世界,人工智能开始从模仿向理解人类情感演进。这些突破正在从根本上重构文化的创造、传播和体验方式。融合风险亟待规范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可能带来深度伪造、信息操纵等安全风险;算法训练环节存在被操纵风险,易产生算法偏见和意识形态问题;教育科研领域,AI减少批判性思维过程需警惕;商业应用面临数据合规、版权保护等挑战。人文价值引领科技发展。文化价值伦理开始深度嵌入科技设计,算法推荐不仅需考虑用户偏好,更引入文化多样性、社会价值等维度;元宇宙设计融入不同文化的空间观念和交往礼仪;数字技术发展注重包容性,保障文化资源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平等开放等。
当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从“相加”迈入“相融”向“相生”跃迁的关键时期,需要三个层级的协同推进。未来,在“相加”层,我们要继续攻克文化遗产高精度数字化等技术难题;在“相融”层,培育更多融合新业态,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在“相生”层,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加快构建以人文价值为导向的科技伦理体系,确保科技发展始终沿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前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新的文明图景。通过准确把握三重境界的演进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引领科技向善,最终实现二者的共生共荣,共同谱写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市教育保障服务中心管理员)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