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风建设,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中央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也特别强调了干部教育培训“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戒形式主义”。党风、学风和文风是相辅相成的。党风上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则学风上就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文风上也会力求讲真话和实话;如果党风上严重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则学风就会理论脱离实际,文风也会搞形式主义。同样,文风上搞形式主义,则必然会损害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且会助推党风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因此,有必要挖掘当下文风形成的深层根源,使我们能更自觉地在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力戒形式主义文风、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形式主义文风的主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就是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建立并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制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中也依然存在着形式主义文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学习中形式主义文风的表现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和提高领导水平的必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某些领导干部在党风上形式主义的表现,如“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在理论学习上的学风和文风上,主要表现为:
一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如有的党员干部总把理论学习看成“虚”事,把它与眼下工作的“实”事对立起来,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缺乏内在兴趣,对于全党规定的学习教育,内在动力不足,浅尝辄止地应付一下,没有沉下心来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来悟原理,只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写出来的学习体会或报告,浮光掠影地堆积大量大话套话空话,作空泛式表态,应景式过场。
二是花拳绣腿、知行不一。如有的党员干部学习,既不联系工作实际、更不联系思想实际,缺乏问题导向,所撰写的学习体会或报告华而不实,只唯书不唯真,因为其看不到宏观层面上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和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或中观层面上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或微观层面上自己工作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从而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践行学习体会。
三是照抄照搬、弄虚作假。如有的党员干部没有使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所撰写的学习体会或报告,直接粘贴其他人的学习体会。正因为如此,网上流行各种学习体会的“范文大全”,开头结尾、起承转合,皆有套路,搞什么“学习领会、对照检查、成绩不足、深入贯彻、远景目标、近期举措”等等,不一而足。照抄照搬已成“公害”,以至于出现全国两家高校为另一高校校庆发出的贺信居然“一字不差”的“闹剧”。
四是文山会海、热衷造势。如有的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应付场面。有的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有的热衷于把安排领导出场讲话、组织发新闻、上电视等作为头等大事。有的在学习总结中,仪式一场接一场,评奖一个接一个,学习教育活动一过,最后都成了“客里空”。
(二)理论研究文章中形式主义文风的表现
近年来,理论学术界潜心理论研究,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了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有的理论研究文章存在“空泛化、标签化”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具体体现为:
首先是空泛化。一是玩弄数字和文字游戏。每遇重大会议或有重要文件刚发布,很快就有多个“重大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而没有对何以是“重大理论创新”作任何学理论证,客观上割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史,没能体现出后者对前者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二是不顾逻辑、自相矛盾。个别理论研究文章为了“构建体系”,而出现了所概括的各项条理之间的逻辑矛盾,同时没有能够用辩证逻辑去化解形式逻辑的矛盾,从而无法自圆其说。
其次是标签化。一是一些理论研究文章叠加大量形容词、比喻词、排比句来取代科学论证,把马克思主义的“朴实道理”和“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搞成了“繁琐哲学”。二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论断的阐述出现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甚至出现做“标题党”而“带偏节奏”的现象。
再次是教条主义。其主要表现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有的研究甚至根本无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的思想,而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个别论断当作马克思主义“不可动摇”的观点,来裁剪当代中国的实践;或者根本否认唯物史观的“硬核”即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从而在客观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
最后是实用主义。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有些文章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视为整体和部分的形式逻辑关系,而不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逻辑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指导我们今天实践的具体举措的相关论断,或者随意臆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来附会自己的观点。
(三)理论宣传文章中形式主义文风的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的理论宣传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某些理论宣传文章还存在形式主义文风,影响了宣传效果。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居高临下、空洞说教。一些理论宣传文章对于党的创新理论观点的挖掘解读不够,同时在实践素材的选取与运用层面,缺乏对鲜活案例的精准捕捉和生动呈现,致使群众敬而远之。
二是模式化、套路化、语言生硬。有的理论宣传文章形式刻板,亲和力、贴近性不够;有的形式上轰轰烈烈、豪华艳丽,实效性却不强。
三是照本宣科、空喊政治口号,不务实、不尽力。有的理论宣传文章喜欢“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地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有的甚至存在拔高、牵强的情况,甚至搞成“低级红”“高级黑”。
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损害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普及帮了“倒忙”,是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没能更有效“说服人”的内因之一。
二、形式主义文风的实质和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背后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作祟,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这是对党风上形式主义实质的深刻揭示,同样适用于对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中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剖析,形式主义文风的实质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价值立场、思维方式、功力表现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
(一)价值立场的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
毛泽东曾经指出,“党八股”这一形式主义文风的思想实质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狂热性和片面性,如果不加以节制,不加以改造,就很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洋八股,或党八股”。1945年扩大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揭示了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不是实事求是,而是自以为是,他们自高自大,夸夸其谈”。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思想理论宣传上的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某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种功利主义特别是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官僚主义,在理论学习文章中表现为夸夸其谈,在理论研究文章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在理论宣传文章中则表现为居高临下、语言生硬。
(二)思维方式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毛泽东曾经批评五四运动中存在的“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的现象,并指出这是“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脱离实际生产过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为只有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性知识,他们的思想方法就比较容易表现为我们前面所说的教条主义”,而教条主义的背后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基本上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就是否认事物的辩证联系特别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在理论学习文章中,就表现为知行不一甚至弄虚作假;在理论研究文章中,就表现为标签化;在理论宣传文章中,就表现为空洞说教和模式化、套路化。
(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功力不足
中国共产党历来既重视学习、又善于学习。从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以提高我们把握中国革命规律的能力,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任务提出“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到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到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任务,都贯穿了一条主线,即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并进一步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我们一个时期在某些学习、研究和宣传上出现的形式主义文风,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学习、研究和宣传的能力不足。在理论学习上有的党员干部攻读经典著作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都不足,在理论研究上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的功力不足,在理论宣传上有的宣传没有成为“行家里手”,缺乏宣传工作的“几把刷子”。学习、研究和宣传的这种功力不足,在理论学习文章中,表现为照抄照搬甚至弄虚作假;在理论研究文章中,表现为标签化;在理论宣传文章中,则表现为照本宣科、空喊政治口号。
(四)评价机制上的简单化和机械化
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对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的成果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党风、学风和文风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对推动学术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段时间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而重西方标准轻自主性,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数量轻质量。所谓“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以“五唯”论“英雄”的通俗说法,便是评价机制不完善而带来的不良现象,特别是一些理论研究文章简单地以期刊级别、数量、经费来衡量水平高低,这也是造成理论研究文章经常出现“空泛化、标签化”而“高水平成果不多”的重要原因。
三、力戒形式主义文风的应对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针对前文所揭示的当前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上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形成根源,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进行纠治。
(一)坚持人民立场,提高对力戒形式主义重要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各级领导机关要把自己摆进去,带头查摆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要求同样适用于纠治形式主义的文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要自觉地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群众感到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可亲可敬,而不是可畏可厌,或搞“自娱自乐”那一套。这就需要在党风上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学风上克服脱离实际的功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党的思想路线。把文风同党风、学风的端正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自觉力戒形式主义文风。
(二)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针对理论学习和宣传文章特别是理论研究文章中存在的“空泛化、标签化”和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形式主义的文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理论研究要“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理论研究的良好文风对推进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理论创新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因此,理论研究文章不能满足于仅仅以党的创新理论的某些论述来阐述思想本身或仅仅是“举例说明”,更要杜绝断章取义,而是要作深刻的学理论证,把体系化建立在学理化的基础之上。为此,需要加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经典著作,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作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要把经典著作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以避免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只是得出若干具体结论。
(三)增强问题意识,提高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宣传要着力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如果没有问题导向,就会陷入空泛化、标签化、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及花拳绣腿、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泥坑。增强问题意识,就需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从中不断提出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而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民信服的行家里手,能把一个道理深入浅出阐释清楚,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
(四)完善评价机制,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
对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的评价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的统一、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为根本评价标准,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坚持以质量为本的学术评价导向,避免单纯以期刊为标准的评价模式,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分类评价机制。对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成果的评价,要更多地依据其工作实绩和群众口碑;对理论宣传的成果评价,主要依据精神文明达标状况。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文章的评价机制,形成有力的规范引导,有效抵制文风上的形式主义倾向。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