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主席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科技安全的时代脉搏,以科技安全支撑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之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与国际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振兴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也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当前,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风险挑战。从国内环境来看,对于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尚未形成广泛的高度共识,技术信息、数据泄密事件还有发生;一些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卡脖子”现象依旧存在;相关科技体制优势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支撑还不充分。从外部环境来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科技优势,采取技术封锁、出口限制等手段,给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挑战。前进道路上,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针对国家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国家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受制于人,增强科技赋能国家安全的能力。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应有之义。“国之大者”,安全为要。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宏阔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新特点新趋势,深入总结国家安全工作历史经验,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专章论述国家安全问题,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在于“总体”,“总体”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灵魂。它突出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科技安全是支撑和保障其他领域安全的力量源泉和逻辑起点,是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实践,科技安全在意识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也有了新进步,从“科技是国之利器”到“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再到“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充分说明科技安全是塑造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前进道路上,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科技安全放在国家安全大局中,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发挥科技安全对国家总体安全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效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内在要求。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和安全必须保持动态平衡,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科技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和基础,更是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对科技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认清新时代科技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努力提高科技安全体系能力,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做到坚持发展不停步、维护安全不懈怠,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为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要提高科技安全工作的政治站位,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充分认清科技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国家安全和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科技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提高维护科技安全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完善科技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安全工作分级分类管理责任机制,明确管理事项、责任主体和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科技安全体系内各个子系统运行制度建设,聚焦国家科技安全重大问题,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全方位保护科技要素、科技活动、科技人才等的安全;完善科技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对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新兴领域、重大项目、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动态监测,及时总结评估我国科技安全状况;制定重大科技安全风险应对预案,加强风险研判和危机管控;完善国家科技保密制度,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敏感领域、重大项目、重点机构保密管理;积极推动各国就共同关心的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国际对话,参与和引导相关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