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我们要立足省情农情,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筑牢农业发展的“压舱石”,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通道”,夯实乡村振兴的“硬支撑”,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农业发展新高地。一是实施扩量行动。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和生态渔业发展,打造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构建“多点布局、错位发展”新格局。二是实施提质行动。健全农产品标准、认证、追溯体系,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三品一标”规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和生态效益。三是实施延链行动。引进优质加工企业,建设食品加工园区,发展预制菜新业态,提升加工转化率,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四是实施增效行动。强化“甘味”品牌建设,深化“甘味出陇”“甘味出海”行动,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广生态畜牧业,开展草原禁牧轮牧和生态补偿试点,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打通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通道。
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提升支农资金使用效能。一是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实效性,防止资金“撒胡椒面”。二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配性强的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覆盖面,推广“银保担”合作模式,缓解农业融资难问题。拓展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业务,增强农村资产融资能力。三是健全农业保险与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增强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规范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行为,健全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四是加强资金监管与政策协同。建立全过程跟踪审计机制,强化项目绩效评估,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在关键处。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既要强化政策供给,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提升财政金融支持效能。
强化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振兴,加快新品种选育推广。设立“寒旱农业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数字乡村,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广智能温室、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和溯源系统。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落地,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实用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支撑。遴选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带头人,夯实本土人才队伍,激发农民主体活力。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健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和待遇保障,增强人才留任基层的动力。
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夯实共同富裕底线。一是完善监测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对农户收入、健康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推广“一键申报”机制,畅通农户自主申报渠道,提升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和精准度。二是强化帮扶举措。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六盘山等重点区域,聚焦产业就业扶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产业带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衔接,推动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设立“防返贫基金”,对突发性、紧迫性困难实施快速救助,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将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帮扶政策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网格员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提升驻村工作队履职能力。健全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广“积分制”“文明币”等做法,将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纳入积分体系,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推动“网格化+积分制”融合管理,细化责任分工,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农村延伸,建设村级电子政务平台,提升村务管理和服务效能。三是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构建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深化法治教育,常态化开展农村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普及,提升依法治村水平。
(课题组成员:刘治宏 孙旭浩 任晓婷)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