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旨归

点击数:223 时间:2025-05-21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做了进一步的战略部署,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只有文化强,国家才能拥有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

  提问:蒋玲 吉林省龙井市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如何理解文化强国之“强”?

  解读:邹广文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做了进一步的战略部署,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只有文化强,国家才能拥有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民族复兴伟业才能真正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建设文化强国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局出发,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深刻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实现物质的富足,也要实现精神的富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要实现人的精神富有,就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国体现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体现在人民文化素养的提升。究竟如何检验文化强国之“强”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富有是检验文化强国之“强”的“金标准”。因此,文化强国的建设不仅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更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把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保持人民精神状态良好、提升人民的文化修养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着力点。具体说来,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坚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是一个融合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复合概念,指个体或群体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上达到的高度与广度。它不仅体现对自我、社会和世界的理解深度,更反映在行为选择与精神追求的层次上。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就意味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育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又能够包容、尊重其他文化,展现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气度;树立更高的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层面的满足,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自我革新,达到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的和谐境界。通过提高思想境界,人民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上将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统一而多元的文化格局,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具体来讲,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贯穿社会生活各方面,形成全民共识。通过政策引导、法律保障,确保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进一步强化文化产品的价值引领,确保文艺创作、影视作品等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依托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三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确保法律法规体现价值导向。加强媒体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效应。深化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为提高人民精神境界提供坚实基础,使之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推动中华民族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伟大复兴。

  大力发展新文化业态,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葆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使人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近年来,新文化业态如音视频、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迅猛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更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优秀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热烈的反响,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创新中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文化创新,我们不仅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展新文化业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新文化业态,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说来,一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升文化产业效率,驱动文化供给多元高效,拓展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空间,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路径,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二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活化经典,让传统文化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焕发新生,吸引年轻一代关注,拓宽文化传承渠道,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新光彩。三是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新趋势和新特点,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四是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的文化修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跃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人民的文化修养的提升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抵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撑,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工程,是提升人民文化修养的关键所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也要强化软件服务提升,确保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群众。

  具体说来,一是通过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确保文化资源均衡可及,让城乡居民共享高质量文化生活。引导优质资源向基层、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建立图书馆、文化馆等联动机制,发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健全城乡文化交流机制,确保文化资源均衡覆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二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统筹“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基层服务网络。推动“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服务,实现集中高效配送,提升基层服务效能。三是强化数字化赋能,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平台,建设智慧图书馆等,发展云服务,让群众通过“云端”享受精准化、高质量文化服务。通过智慧化手段,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助力全民文化修养提升,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总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锚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旨归,着力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107.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