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建设面临创造转化不够、创新发展偏弱、国际传播效能不足等挑战。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传承、转化、传播、治理”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传统智慧和时代活力。
当前文化建设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双重张力中,面临着价值认同、创新机制、传播效能等多维度短板,其根源在于传统文脉赓续与现代性转化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符号化与精神内核消解。文化认同是文化强国的根基,却面临“符号消费”与“精神空壳”的困境。一方面,传统元素被简化为商业符号,如部分景区将汉服体验异化为“打卡道具”,暴露了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问题。一些网络直播“擦边”表演、短视频平台低俗段子传播、自媒体以“拜金炫富”“暴力冲突”为噱头的流量炒作。此类内容借助算法推荐快速扩散,反映出平台“算法纵容”背后技术伦理的缺失。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个别自媒体以“重新评价”为名解构英雄叙事,将历史人物“戏说”为娱乐符号,导致文化传承断裂,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误导。把低俗行为包装为“个性表达”,任由“网络暴力”以“正义之名”大行其道,价值认同的根基可能逐渐松动。这种危机本质是传统精神内核与现代生活实践的脱节,亟须通过“形神兼备”的传承重建文化主体性。
资源沉睡与表达失语并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转化效能不足,呈现“三多三少”特征:文物古籍多,现代表达少;学术研究多,市场产品少;政府主导多,社会参与少。一方面,文化资源开发停留在“文物陈列”层面,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空间。许多博物馆虽展出大量珍贵文物,但展陈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与沉浸感,观众难以从“看展”升级为“读史”。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呈现,缺乏面向市场的产品化设计,导致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此外,文化创新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市场主体活力不足,难以形成“以用促传”的良性循环。这种资源沉睡与表达失语的双重困境,反映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机制的缺失,亟须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国际传播话语错位与载体单一。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文化输出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一方面,文化话语体系存在明显错位。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框架仍主导国际舆论场,部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功夫熊猫”“长城故宫”等刻板符号层面,难以理解“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深层哲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传播载体创新不足,过度依赖官方渠道与传统节日活动,缺乏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现代媒介产品。短视频平台虽涌现出李子柒等文化网红,但整体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流量轻内涵”问题,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这种“自说自话”的传播模式,使得中华文化在国际场域中常陷入“他者凝视”的困境,亟须构建“分层分众”的传播体系,以多元载体实现文化共鸣。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时代新风,需构建从价值重构、创新转化,到传播突围、制度保障的系统路径,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实践效能。
从“符号消费”到“精神传承”。破形式化传承之“故”,着力去除传统文化糟粕,剔除封建迷信。立精神引领之“新”,加强传统精神的现代阐释,组织专家将《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转化为青少年读本;在思政课中融入“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理念,增强文化认同。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破资源闲置之“故”,整合文物、非遗、古籍等资源,向企业、高校开放API接口。立协同创新之“新”,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设立传统文化创新实验室,针对非遗技艺开发AR教学程序、基于古籍典故设计国风游戏;同时,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征集传统文化转化创意,对优秀方案给予资金支持和专家指导,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校支撑、社会参与的“四轮驱动”格局。
构建“分层分众”国际传播体系。破单一输出之“故”,改革对外传播机制,减少“官方主导”模式,扶持民间文化机构“走出去”,如“自得琴社”以国风器乐演奏在海外收获不俗战绩。立精准传播之“新”,实施“文化话语转化”工程,将“和而不同”转化为“文明对话”案例;针对Z世代打造“互动式”传播产品,如故宫“文物修复”VR游戏的海外传播。
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破监管滞后之“故”,明确传统元素转化的版权保护规则;建立“文化创新负面清单”,禁止恶搞经典、解构英雄等行为。立长效发展之“新”,将传统文化传承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对原创转化项目给予资助,建立“文化生态指数”评估体系。
文化创新创造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这既要求我们破除形式主义传承的桎梏,又推动传统精神的现代表达。通过价值重构筑牢文化根基、创新转化激活传统生命力、传播突围提升国际话语权、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方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作者系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授)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