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在保护传承中促进城市文脉赓续

点击数:846 时间:2025-10-15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和当代相得益彰”。这不仅是对广东守护岭南文化根脉的重要要求,也是对全国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要求,更是对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动态平衡的重要要求。广东始终牢记嘱托,在保护传承方面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千年历史文脉荣光更胜。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进城市的文脉赓续,并对“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期间,高度肯定包括广济桥、广济楼在内的潮州古城的保护成果,深刻指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这不仅是对广东守护岭南文化根脉的重要要求,也是对全国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要求,更是对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动态平衡的重要要求。广东始终牢记嘱托,在保护传承方面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千年历史文脉荣光更胜。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进城市的文脉赓续,并对“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等重点任务作出部署。新起点上,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更加开阔、更富纵深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传承中促进城市文脉赓续。

  下“绣花”功夫,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

  近年来,广东各地以“绣花”功夫保护古城、修缮古城,让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代焕发新生;同时,以创新手段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岭南文化精髓。

  一方面,坚守文化主体性,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修缮。广东文化强省战略提出,要注重文化资源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一批古建得以重获新生,再焕光彩。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组织专家力量制定古城古建提升行动计划,着眼历史长远加强古城古建修缮规划,兼顾历史传承和当代需求,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新亮点和文物活化利用示范体系,形成保育活化典范。例如,潮州强化规划对修缮的引领作用,对百花台民俗文化综合体项目做好系统设计,兼顾丰富古城业态、延续城市文脉、凝聚潮人力量、展现潮州形象等多重作用。二是坚持“修旧如旧”。在古城保育修缮过程中坚持不改变历史原貌,最大限度恢复古城古建原有状态,同时将历史建筑、文化展馆、民居商铺一体融合在街区里,实现古色古香、别有韵味,真正做到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例如,汕头积极推进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建筑群“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原貌修复”,生动展现历史变迁。三是推动创新发展。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以科技赋能古城修缮,让古城古建在现代手段的加持下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例如,广州北京路传统步行街打造巨幕裸眼3D超高清大屏,为街区增添现代科技感,深受年轻群体喜欢,为推动智慧文旅新业态向新场景、新应用、新消费各领域渗透带来新动力。

  另一方面,秉持文化创新性,以现代手段加强非遗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广东部署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守住文化根脉,擦亮文化瑰宝,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各地充分运用现代文化思维和技术,全力加强传统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制定《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推动各地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及工作组,自上而下系统部署非遗保护传承,为非遗保护传统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例如,潮州公布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成员名单,为潮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贡献专业力量。二是系统摸清“家底”。持续开展非遗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认定、登记、保护等工作,推动各地建立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和基因图谱,系统做好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表现形式、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坚实内容支撑。三是推进有组织运作。组建“文旅投”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集团,对非遗进行产业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讲好非遗传承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近年来,非遗产业已经成为现象级文化品牌,江门碉楼、潮州古城、梅州围屋等旅游热度持续高位。现代文旅活动的持续繁荣,为文化传承发展创造了新的时空条件。

  坚持“两个结合”,持续焕发岭南文化新活力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为以文脉赓续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明确了方向。持续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把握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意蕴和实践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岭南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焕发新活力。

  一是坚持以研究为基,厚植岭南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基础和前提是强化研究挖掘,对其内涵、外延、载体、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等进行系统梳理。这方面,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要发挥关键作用。要整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国学研究等学科资源,运用数智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系统性研究,把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研究做深做强,同时开展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方式方法、内容效果等专项研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产出系列成果。要鼓励传统文化研究学者更多开展田野调查,不断积累丰富且鲜活的一手资料,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文化研究会职能作用,推动持续做好传统文化研究和推广,通过出版优秀文化书刊、举办展览、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充分发挥有组织研究的优势,有计划设立一批传统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扶持一批传统文化社团,让传统文化研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二是坚持以保护为重,活化岭南文化瑰宝。一种文化能够持续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必须以高水平的载体保护作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着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精细做好这些文化载体的保育活化利用,尊重历史原貌,坚守文化传统,不搞过度开发,使之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高校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文化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各类非遗项目的全面系统搜集,对其文本资料、音像资料、经典作品等开展数字化处理,建立非遗经典文献和作品的数字化资源库。同时,整合资源建立非遗博物馆和非遗数字虚拟体验馆,以最新技术手段加强非遗文化瑰宝的保护。要加大对文化载体保护修缮焕新的计划性统筹,制定相关规划,持续加大对文物保护、传统工艺振兴等工作的财政扶持力度,支持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打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增强传统文化与当地产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三是坚持以传承为要,焕发岭南文化生机。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颠扑不破,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高度自觉的传承意识和始终如一的传承实践。推动岭南文化持续焕发生机,就是要把文化传承工作抓紧抓好,让各类岭南非遗和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因此,要特别重视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根据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探索试点职业本科专业,同时在一些相关专业中开设非遗课程,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构建“学科专业+非遗”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不断完善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的扶持力度和对濒危非遗项目、高龄传承人的保护力度。积极谋划建设非遗集聚区和数据库,挖掘非遗资源,推动建立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重点实验室。同时推动文化机构创作更多以岭南文化和人文精神为题材的艺术精品,持续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感知岭南文化、热爱岭南文化、自觉传承岭南文化,从而为岭南文化发展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作者为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xyxs/29269.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