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内涵

点击数:388 时间:2025-11-26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担负的时代使命。  理论的体系化反映了理论创新的形式要求,是指通过整合链接理论内的不同要素,使理论成为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了逻辑起点、标识概念、逻辑框架以及哲学基础。  理论体系的建构首先需要确定其“逻辑起点”。缺少一个逻辑起点,就没有建构理论体系的抓手和突破口。马克思创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担负的时代使命。

  理论的体系化反映了理论创新的形式要求,是指通过整合链接理论内的不同要素,使理论成为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了逻辑起点、标识概念、逻辑框架以及哲学基础。

  理论体系的建构首先需要确定其“逻辑起点”。缺少一个逻辑起点,就没有建构理论体系的抓手和突破口。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建构资本论,以“商品”作为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正是基于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的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有了逻辑起点,还需确定“标识概念”。所谓“标识概念”,是指在理论体系中具有本质性、原创性、统领性的一级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就是唯物史观的标识概念。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主体性、社会治理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都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标识概念。这些概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在体系化推进过程中需要着重研究阐释。

  “逻辑框架”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逻辑框架”的搭建,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使之呈现出逻辑性和系统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不是简单的观点罗列,而是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其中,“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构成了这一体系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个明确”而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则全方位展示了落实“十四个坚持”而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进一步确证了“十四个坚持”的合理性。

  科学的理论体系还离不开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居于基础性的地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创新理论是在解决和回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产生的,而解决和回答实践中的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哲学基础。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阐释,要求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的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容要求。如果说“体系化”侧重于研究阐释的广度,那么“学理化”则突出研究阐释的深度。“学理化”研究阐释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和学术话语,解答学理性问题,概括一般性原理,论证规律性认识。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学理化研究阐释,既是丰富完善理论内容的需要,也是增强理论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所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梳理工作。解读文本是学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缺少文本依据的理论阐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到文本或原著,是进行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应有之义。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阐释,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另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全面的文本梳理。着力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指示以及党中央权威文献中相关主题的概念、范畴、命题、论断、观点等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阐释,把握其核心要义。在坚持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基础上,将之集成为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二是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提炼规律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学术工作的一大特点。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经验中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应特别关注其蕴含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关于“五个必由之路”的论断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理应构成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对象。

  三是强化对政治论断的逻辑论证。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一系列的政治观点、政治论断。政治论断通常简明扼要,能够鼓舞人心,但缺少详细的推理过程。学理化研究阐释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工作者不能简单以“就政治谈政治”的态度对待党的创新理论,而是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运用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在内的多学科资源,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为政治论断提供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和更加多元的理论支撑。

  四是促进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阐释,要求坚持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政治话语是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学术话语的存在都离不开政治话语的语境。另一方面,政治话语依赖于学术话语的有力支撑。只有获得学理支持、得到科学论证的政治话语,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在学理化研究阐释的过程中,要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也就是“用学术讲政治”。这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又要加强对学术理论前沿的了解。

  体系化与学理化共同为理论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都是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基础和前提。体系化要求各理论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而对逻辑关系的揭示,恰恰是学理化的功能所在。没有学理化对逻辑关系的揭示,就无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所需的逻辑框架。体系化是学理化的推进和提升。学理化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理论要素进行系统整理、逻辑论证,这一特点恰恰指向体系化的科学理论。由此而言,体系化是充分的学术研究所达成的必然结果,它使学理化的内容以更加完整、系统的形式有效表达和传播。

  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需要体系化和学理化同步推进。在体系化方面,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当作一个有机整体,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搭建合理的逻辑框架;在学理化方面,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党的创新理论中所蕴含的重要命题、重大论断,深入解释其内涵和依据,充分论证理论的真理性。体系化和学理化的研究阐释相互交融、同向而行,共同为党的创新理论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610.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