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纵观“十三五”到“十四五”再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演变,表现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经济增速目标,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质量目标,再到“十五五”时期对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更高追求。目标表述从“经济增长”变为“经济发展”,最后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梯式递进与发展的进步过程,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原则。
江苏现代化目标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江苏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强富美高”是总书记从省域层面确定的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四大维度与四大抓手,是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一体化实践方案。从起飞阶段的“比全国速度快”到全面小康阶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现代化建设时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经济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国家层面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经验。
回顾江苏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发展成就与实践经验,探究江苏发展动能转变与质量变革的深层逻辑,对于描绘未来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探究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案如何服务全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十四五”时期,江苏将高质量发展作为贯穿全局的主题,系统谋划、全面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取得显著进展,为“十五五”实现“显著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十四五”时期,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跨三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13.7万亿元。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仍保持着优于全国水平的平均增速。“十四五”期间江苏年平均增速为5.88%,高于全国年平均增速(5.53%)0.35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经济“由大转强”的趋势明显,在改变增长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成效开始显现。
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更加协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经济增长,又要让百姓得到实惠。经济增长是“骨头”,百姓收入增长是“肉”,既长“骨”又长“肉”,才能形成经济增长反哺收入增长、收入提高带动经济内生增长的良好互动机制。2020年江苏人均GDP达到12万元,2024年人均GDP更是突破16万元,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16—2020年期间,江苏省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之间年平均差距为0.66%,2021—2024年期间,这一差距变为0.38%,平均差距较上个五年缩小了接近一半。“十四五”期间,江苏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更加协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百姓收入增长。
第二,聚焦基础研究短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科研链条的起点与地基,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江苏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环节。2020年,江苏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重不足3%,低于广东(5.8%)和全国平均水平(6.0%)。对此,江苏提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坚持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江苏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跨越性地突破了3%,从2021年的2.95%升至2024年的3.36%,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2024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一位,升至全国第二名。2024年,江苏研发经费投入超过4500亿元,仅次于广东的5000亿元,位于全国各省(直辖市)第二名。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4.94%,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江苏打造太湖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苏州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2024年,江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超过2000家,位于全国首位,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第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发挥实体经济压舱石作用。“十四五”期间,江苏明确提出“制造强省”目标,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江苏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担起制造业挑大梁的重要责任。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显著。在高端化方面,江苏重点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1650”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着力培育50条重点产业链,做强30条优势产业链,10条卓越产业链。在智能化方面,江苏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计划,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绿色化方面,江苏作为能源消耗大省,现代化阶段碳排放增速明显下降,“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江苏积极探索零碳制造,苏州市已累计创建零碳工厂4家、近零碳工厂36家,无锡市公布首批13家零碳工厂试点名单,常州市公示首批7家近零碳工厂名单。
第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强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现代化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十多年来,江苏省在全省GDP连跨七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环境美的底色更加明显。“十四五”是江苏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5年。在全省GDP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2024年PM2.5浓度改善14.6%,连续4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改善6.3个百分点,连续3年达到优级水平;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太湖2024年首次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
第一,推动高质量共享发展,提升居民获得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投资于人”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经济发展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差距。现代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在注重GDP增速、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指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居民幸福感、人的全面发展等民生领域。当前,物质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益递减,投资于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江苏应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技能水平,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是发挥各主体协同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居民协同发力的理念。政府是投资的重要主体,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发挥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基础民生领域的主导与兜底责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发挥市场和企业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本投入,支持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教育、养老、托育等多元化服务供给。个人方面,引导家庭和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二是优化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制度,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高低水平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加强对高水平收入的调节与管控。具体到实践,江苏应持续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提升城乡之间要素整合水平,推进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与苏北赶超的省域现代化格局。三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高质量共享发展。
第二,加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一是注重关键技术核心可控。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在源头上提高创新能力。江苏应注重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创新,聚焦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0—1的突破。原始创新通常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和较高的研发经费,江苏应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战略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结合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现代化实践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位置,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江苏应结合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的方式,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加快人才强省建设。在本土培养方面,江苏应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深化人才培养发展机制,提升教育规模和质量,培育战略性新兴人才。在外部引进方面,由于教育和知识具有外溢性,江苏应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体系,为高水平人才培育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三是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将科技创新落实到产业上。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强大产业链赋能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发挥“链主”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势,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验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由产业链“链主”企业与关键核心技术“链主”企业共同组建“AI双链主基金”,围绕某一特定技术创新链进行战略性股权投资,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有效防范技术锁定风险。
第三,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跃升,筑牢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发挥江苏制造强省的作用,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大省向绿色低碳转变,江苏应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产业全面绿色转型。一是传统产业改造。江苏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与落后产品,提升行业绿色水平。二是重点行业改造。针对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纺织和造纸五大重点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强化能耗污染标准和碳排放管理等产生的约束作用,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扩张。三是绿色产业升级。江苏应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健全低碳循环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十三五”量的积累,到“十四五”质的突破,走向“十五五”锚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在前,做示范”,为国家层面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经验。“十五五”的征程,要求江苏加强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大的力度投资于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升居民幸福感;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跃升,以实体经济筑牢江苏发展。未来,江苏将继续描绘“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雄伟蓝图,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中书写江苏篇章。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