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基因,内蕴同世界文明对话的独特密码,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表达,也是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近年来,洛阳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一体推进静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动态传播,通过城市形象的中国表达乃至国际传播,成功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密码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源动力,成为文旅融合的标杆城市。
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际话语体系
全球视野下,中国倡导、开展、参与跨文化交往实践,不仅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更构建起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媒介、以文明对话交流为内核的多层次国际对话体系。这既是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价值观的践行,又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从文明独白到多元对话的中国智慧。如,洛阳白马寺作为佛教东传“释源祖庭”,其国际佛殿苑展现异域风格,成为文明交融的实体象征。如今通过专业修缮保护,寺内彩绘、石雕等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复原,不仅赓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角色,更彰显中外文化交流枢纽的时代价值。又如,龙门石窟通过与美国博物馆、大学等合作,对分散中美的《帝后礼佛图》浮雕碎片进行数字化复原,实现跨国虚拟拼合。这项“绣花针式”的复原工程,不仅重现文物原貌,更突破时空边界,在数字空间完成文明记忆的跨洋重聚,展现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丰富的国际合作有效激活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生命力和时空影响力。在联合开展考古发掘、修复保护与学术研究等过程中,我们不仅开阔视野、共享平台,吸纳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更向世界展示华夏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肌理脉络,讲述这片土地古老动人的沧桑史诗,在平等、开放、包容、共享的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中外文化共融、民心相通、友谊绵延。
多层次国际对话体系的搭建与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的深入,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之力打破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看到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当洛阳博物馆“丝绸之路文物展”上,来自地中海、两河流域与印度的玻璃器、织物、饰品吸引中外游客驻足凝视,文物不再是被编码静置的陈列,而成为文明交流的物质见证;当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使“武圣信仰”情感纽带具象化,每年吸引数万名华人华侨谒祖寻根,文化认同与经贸合作的双向通道得以成功搭建。继龙门石窟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23年度全球推荐旅行地名单中国唯一入选地后,今年洛阳首次上榜“海外美誉度城市”榜单,其不再只是一个积淀厚重历史的地理坐标,更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节点城市。那些陈列于博物馆里、散布于广阔大地上、书写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向世界深沉述说中华文明历史文脉、智慧哲思与理想追求的立体史书。它们不仅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洋溢永恒魅力,更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世界文明平等对话中“活”了起来,成为城市国际化的文化宝藏。
移动端数字化赋能,重塑城市形象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凝聚民族身份,凝结人类共性,是世界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以泛在性、连接性与互动性,形成多元主体共创的“文化叠写”,重构城市形象的生成逻辑。从单一的官方塑造与单向输出,到不同群体对城市当代叙事的共同书写,个性与共性交融、传播与再传播交叠,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全球感知的文化符号,实现城市形象、内涵与意义的价值共创。其间,官方叙事和民众参与催生的传播裂变不容小觑。官方传播平台“鸣锣开道”,创新内容表达方式与传播手段,构建多语种、立体化传播矩阵。洛阳国际传播中心主动进军海外主流媒体平台,以历史遗迹双语短视频、文物微纪录片等形式,生动展示非遗技艺、地方美食与古迹遗址等,海外观众得以在方寸屏幕间“云游”洛阳,感受极具特色、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之美,单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期间,中外代表参访龙门石窟、定鼎门遗址,穿越汉唐,体验汉服礼仪与武皇盛宴,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城市的文明脉络。民众微视角异军突起,以青年群体的审美表达与偏好习惯,为绵延古都千年文脉注入民间力量。年轻博主通过汉服变装、文物动画、旅行Vlog等个性化实践“活跃”城市血肉经络,“假如文物会说话”系列动画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实现城市形象多视角、多层次、分众化创意传播。2025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博物馆北魏“牵手陶俑”凭借亲切造型走红网络,“和千年闺蜜拍同款”话题阅读量破亿,衍生短视频超百万条。博物馆顺势打造“网红文物”系列,将唐代铜镜、镇墓兽等以拟人化方式呈现,掀起“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的文旅热潮。
数字媒介通过情感化叙事,承载历史、社会与文化元素,赋予地理空间以意义和情感;社交媒体则以影像、文字重现城市历史符号和文化基因,唤起公众的文化乡愁与归属感。这种情感连接促使游客自发参与内容创作与分享,形成多轮传播裂变,推动城市形象更新焕活,形成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能力和长周期开发潜力的城市IP。2025年春节,以“首个非遗春节”为主题的英语短视频在海外吸引超500万观众;“从洛阳到世界的花Young邀约”活动则通过海外博主镜头,展现从汉魏洛阳故城到洛邑古城的古今穿梭,在海外平台掀起“洛阳热”,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000万。这种贴近国际语境的表达,使龙门石窟、北魏陶俑等成为跨越文化的共鸣符号,实现中国故事、洛阳叙事的有效抵达。
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
经过多年努力,洛阳历史文化遗产全球传播赋能文旅融合和城市能级跃升成绩斐然,线上数据流量变为线下游客数量,城市IP深入人心,荣膺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这座古今辉映的历史名城,正以文化为根、创新为脉,推动文旅文创与城市发展双轮驱动,谱写“诗和远方”的全新篇章。洛阳的实践表明,加强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水平;深化国际合作,通过联合研究、共同申遗等方式,推动文明互鉴;激发公众参与,通过教育普及、创意活动等,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文旅融合,通过创意开发与产业联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完全可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共荣。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唯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有机生命体,历史文化遗产才能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人类文明对话贡献中国智慧。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纹理的塑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源泉。从空间重构到IP开发,从经济赋能到形象传播,历史文化遗产正助力城市在保护与发展、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全球之间建立平衡。保护、传承与传播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发展、振兴完全可以互相赋能、相得益彰。
(作者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