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华

点击数:295 时间:2025-10-29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让非遗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广泛的认同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命题。我们要推动非遗实现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型,让其在生活现场焕发新生、在人间烟火中绵延根脉,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华。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的源头活水,始终在于其赖以生成与滋养的日常生活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让非遗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广泛的认同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命题。我们要推动非遗实现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型,让其在生活现场焕发新生、在人间烟火中绵延根脉,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华。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的源头活水,始终在于其赖以生成与滋养的日常生活场域。传统技艺、节庆仪式、表演艺术等非遗,无不是特定群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的智慧结晶。一旦脱离其原生的社会文化土壤与日常实践空间,非遗便如同无水之鱼,其生命力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枯竭。

  让非遗获得持久生命力的首要前提,是推动其深度回归现代生活。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或原样照搬,而是立足于时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敏锐把握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引导非遗项目积极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通过设计创新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美感的服饰、家居用品、文创产品,使其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大众的日常消费。在坚守核心技艺与品质的同时,通过现代化生产管理与品牌营销,让熟悉而亲切的“老味道”继续滋养现代人的感官。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非遗在现代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感与影响力。在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乃至商业综合体,常态化开展非遗展示、小型展演等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便能触摸体验非遗,参与非遗制作,使其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冰冷的、遥不可及的“遗产”。

  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以往的非遗保护,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项目本身进行抢救性记录、建档与保存。这种静态保护模式,如同为珍贵的生物样本建立“基因库”,在防止珍贵记忆彻底消失方面功不可没。然而这种“博物馆化”的保护,难以真正维持非遗作为活态文化的内在生命力。非遗更需要活态传承,通过代际间的实践、学习与再创造,让非遗在其原生的文化空间中持续生长、演变,从而确保其内在生命力得以延续,有效破解静态保护的局限。

  实现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跃升,关键在于构建支撑实践与创新的传承生态。首先,要巩固传承人核心地位。通过完善传承人认定与管理体系、提供实质性经济补贴、创造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加强技能培训与交流等举措,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社会尊严与传承能力。其次,要拓宽传承路径。在稳固传统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教育体系。将非遗项目纳入不同层次的国民教育之中,编写适宜教材,开设专门课程或兴趣班,系统培养青年传承人才。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体与数字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如拍摄高质量纪录片、开发沉浸式体验App、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非遗技艺与故事等。最后,要激发社区参与活力。鼓励和支持社区建立非遗保护组织、开展自发的传习活动、举办社区非遗文化节等,使非遗保护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间烟火中赓续文脉

  非遗最深厚的滋养与最坚韧的生命力,蕴藏于最平凡、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之中。无论是家庭餐桌上遵循古法制作的食物、孩童玩耍时哼唱的古老童谣、节庆时分张灯结彩的仪式场景,还是工匠手中日复一日的劳作,这些浸润于日常生活的实践,才是文化根脉得以代代相续的真正载体。

  让非遗在“烟火气”中延续根脉,关键在于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使其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滋养。这需要将非遗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入城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重保护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历史街区、特色民居、古戏台、老作坊等物质载体及其文化空间,避免“千村一面”导致文化断裂。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应将非遗展示、展演、传习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下沉到基层,通过在图书馆设立“非遗角”,在文化馆开设常态化公益传习班,在传统节日组织社区非遗游园会等方式,将非遗送到百姓身边,使其触手可及、喜闻乐见。同时,探索“非遗+”的融合路径也至关重要。推动非遗与旅游、创意设计、数字产业等深度融合,开发深度文化体验游、研学游;鼓励设计师与传统手工艺人合作,推出符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的非遗衍生品;利用数字博物馆、VR体验等数字技术拓展非遗的展示与体验方式,让非遗以更丰富多元、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浸润现代人的生活。

  非遗传承关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与时代精神的建构。推动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华,是一场连接历史与当下、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实践。只有让非遗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融入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使其真正摆脱“遗产”的静态标签,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与凝聚力,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生机,让古老智慧在创新转化中启迪未来。唯有如此,中华文明的根脉才能在人间烟火的滋养中绵延不绝。

  (作者单位: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381.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