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

点击数:714 时间:2025-10-29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极大改写着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影响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演进方向。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员,一直携手“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展,今后在推进“全球南方”团结振兴上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全球南方”正在群体性崛起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其

  提问:刘小昶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请问,如何理解这一论断?

  解读:罗建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极大改写着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影响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演进方向。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员,一直携手“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展,今后在推进“全球南方”团结振兴上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全球南方”正在群体性崛起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其中重要趋势是一大批“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这些国家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以购买力平价为计算标准,2007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的全球份额达到50.04%,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2023年这一占比进一步增至58.8%,发达经济体占比则降至41.2%。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南南贸易的全球占比从1995年的8%上升至2024年的25%左右,这一数值有望在2030年达到30%。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持续引发世人关注,“金砖国家”(BRICS)、“远景五国”(VISTA)、“新兴七国”(E7)、“新钻十一国”(N——11)、“新兴经济体十一国”(E11)等聚焦新兴力量的概念不断涌现。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进程,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受到关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自2013年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引擎。尽管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低迷,但中国凭借超大规模市场所蕴含的强大韧性和完整产业体系提供的坚实支撑,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了至关重要的确定性力量。

  近年来,一些非洲国家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根据非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25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非洲经济增速将从2024年的3.3%增至2025年的3.9%,并有望在2026年达到4%。报告称,预计2025年将有21个非洲国家的实际GDP增长率超过5%,其中,埃塞俄比亚、尼日尔、卢旺达和塞内加尔有望达到7%。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在2005年把非洲称为“绝望的大陆”,但现在的非洲以其积极发展态势早已成为“希望的大陆”。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也在深入发展,成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关键力量。以东盟、非盟、拉共体为代表的一大批区域和次区域组织积极推动本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已步入3.0时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诞生,非洲自贸区在减少贸易壁垒、推进地区一体化方面也在稳步前行。以“大金砖合作”为代表的跨区域合作正在全面展开,“金砖+”在引领发展中国家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互联互通方面正在发挥更大作用。在过去,南南合作曾有力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今天则聚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为“全球南方”团结振兴贡献新的力量。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深刻影响世界

  “全球南方”有着世界上最大多数的国家和最大多数的人口,一直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刻影响着世界大变局的走向和国际秩序的演进趋势。

  世界发展重心开始由西方拓展到非西方世界。自人类步入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船坚炮利强行把广大亚非拉国家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由此形成延续几百年的“中心——边缘”世界体系。正如美国知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指出,这种全球不平等来源于殖民主义侵略、经济剥削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的长期固化。经过政治独立之后几十年的发展探索,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并由此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耀眼明星。自近代以来,人类财富格局开始呈现重大变化,这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的第一次。

  国际政治格局日益朝着真正多极化方向发展。金砖国家组织稳步扩员,金砖大家庭已由5国增至11国,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也增至10国,吸引力和影响力继续增长,覆盖地区进一步向西亚、中东、中东欧地区扩展。非盟成功跻身G20后,这一机制中的发展中成员数量首次超过发达成员的数量。面对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重大国际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不屈从于某些西方大国的压力。随着一大批“全球南方”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南南合作的深入推进,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传统格局已经有所改变,一个更加均衡稳定的世界多极化格局更加清晰可见。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的追求,在本质上是对发展模式的自主探索。这些国家普遍认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应该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应该有适合自身历史文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随着众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知识体系之外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特别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带来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此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范围内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模式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势。

  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公正的改革和建设也在逐步推进。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内嵌的也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观念和规则。随着“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治人、发展中国家治于人”的格局已无法适应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影响力,非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组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的投融资机构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正在稳步增长。全球治理的规则和理念也正在快速演变,单边主义、零和博弈思维受到广泛批评,中国倡导的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等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产生越来越显著的世界影响。与过去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金字塔式的全球治理体系不同,一个涵盖多主体、多维度、多领域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为“全球南方”团结振兴贡献更大中国力量

  2024年10月在俄罗斯喀山召开的“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全球南方”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提供发展动能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新愿景。人类共处一个地球,但各国并不同命运。南北贫富分化仍未根本改变,地区冲突和动荡频仍,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和平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就是呼吁各国相互尊重、携手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学互鉴,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未来。发展中国家面临共同的发展任务,在国际社会也有着相似的国际处境,因而能够通过团结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样板和典范,发挥“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示范效应。

  以四大全球倡议携手“全球南方”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南方”团结振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就是希望国际社会以命运与共的精神,共同关注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和平与发展难题。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在世界经济中“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推动经济全球化最大程度惠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动回答“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个时代课题,携手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治理进程及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公正的改革和建设。

  以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全球南方”实现共同发展。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50%。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逆势前行,展现出强劲韧性和生机活力。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宣布自2024年12月起对所有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在2025年6月进一步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合作平台,为“全球南方”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为“全球南方”经济发展甚至是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372.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