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并亲自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也必然包含优美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统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黄河“几字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全国总量的2/3,神东、陕北、黄陇、晋北、晋中、晋东6个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分布于这一区域。内蒙古、山西、陕西煤炭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三,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黄河“几字弯”也面临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多重挑战。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黄河“几字弯”地处北方防沙带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交会地带,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也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已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绿色生产力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筑牢绿色生产力这一根基。
绿色生产力推动劳动资料绿色变革,带动能源、制造、交通等产业生态化跃升。能源革命推动风光氢储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正由“替补能源”转向“主体能源”;煤炭清洁利用持续降低环境负荷;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深刻改变交通运输格局。绿色生产力推动劳动对象生态化转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工农业提供清洁水源,荒漠化防治与草原生态修复拓展农牧业空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生态化水平,为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同时,绿色生产力促进劳动者能力与观念跃升,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知识普及与技术培训增强劳动者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能力,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生态富美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进程。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丰裕和精神层面的充实,还包括生态环境的优美与可持续——生态富美成为其核心内涵,规定了物质富裕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精神富裕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生态富美,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观念转变与行动落实的关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流方向,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应加快完善制度机制,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握绿色转型机遇,持续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
二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保护的支撑;而高水平保护的根本目标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阐释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遵循。
三是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就黄河“几字弯”而言,应在推进能源转型与荒漠化治理等重点任务的同时,构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整体格局。同时,要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寻求生态保护修复最优解。要统筹移民搬迁、轮牧禁牧等措施促进草原自然恢复,依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动人工生态修复,为实现美丽黄河目标筑牢生态根基。
四是制度约束与内生动力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压力,也要多措并举形成内在自觉,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增强保护者的内生动力;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引导企业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筑牢共同富裕的生态根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当地计划到2030年,通过重点解决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以及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确保黄河安澜。
当前,“三北”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攻坚的关键阶段,陕甘宁蒙四省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序推进“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任务,区域协同不断增强。14个市县签署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合力推进毛乌素沙地280公里、腾格里沙漠153公里省界关联区域治理;建立项目统筹机制,构建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协同推进的荒漠化防治新体系。宁夏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已完成治理面积422万亩,占宁夏规划总任务的51.5%,预计2025年底实现腾格里沙漠全面锁定、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全面固定。内蒙古积极构建锁边林草带、防风绿化带、光伏治沙带和拦沙淤地坝“四道防线”,推动黄河两岸林草带全线贯通,实施“光伏+治沙”一体化项目,推广高效节水治沙技术与智能化装备,促进防沙治沙向机械化、智慧化转型。巴彦淖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酿酒葡萄、中药材等沙区特色产业,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真正让“沙窝窝”变成“金窝窝”,生动践行“两山”理念。陕西沙化土地面积已由3600万亩降至1835万亩,流动沙地仅存5.13万亩,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面治理。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到2027年完成六期规划任务70%以上,2030年全面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成效更加凸显。
以能源转型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陕晋蒙宁区域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草原退化、地下水超采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实现“双碳”目标形成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通过绿色改造升级,也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黄河“几字弯”要依托风光资源与产业基础,协同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加快由传统能源基地向国家级新能源基地转型,激活绿色生产力。例如,鄂尔多斯市沿黄河“几字弯”近400公里沙漠区域打造“光伏长城”,通过光伏板构建集生态屏障、绿色电力、产业培育、科技创新与富民增收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山西积极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链,推动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从“一煤独大”到多能互补,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绿色正成为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强劲动力。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