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文化强国》(2024年10月2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的一部分,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文章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论述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彰显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在全局工作和治国理政中的突出位置,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文化建设是贯穿全局的重要内容。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起到了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为政治建设涵养精神底蕴,与政治建设互促共进;为社会建设凝聚共识力量,与社会和谐紧密相连;为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人文根基,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了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文化的深度融入使各项建设更具方向感、归属感与持久性,推动发展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文化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跃升,更涵盖精神文化的繁荣。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意源泉,为科技创新注入人文智慧,为消费升级塑造品牌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以文化软实力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传播力与产业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融相通,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以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包容性,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守正创新中不断释放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支撑效应。
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文化滋养心灵、丰富生活,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源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特征。文化不仅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我们党将人民性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原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结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可及性,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与认同感。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更是通过构建“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让文化繁荣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推动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建设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文化的力量,源自其深沉持久而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这种力量能够在风雨来袭时筑牢信念根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时,展现出强大的社会韧性与心理支撑作用。可以说,越是面临挑战,越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稳定人心、凝聚共识、激发斗志。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族品格、引领社会风尚。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动能和价值引领,为国家发展提供深厚支撑、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文化的力量,也体现在其对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深远影响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战略支撑。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以文化建设凝心聚力,把文化建设融入国家治理各领域全过程,持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