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点击数:425 时间:2025-10-10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益呈现出个性化、优质化、数字化的新特征。立足新的时代要求,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文化之力滋养民族心灵,为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更精准地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随着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持续升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基础性、普及性供给向高品质、精准化深度拓展,日益呈现出个性化、优质化、数字化的新特征。立足新的时代要求,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文化之力滋养民族心灵,为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更精准地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社会进步不断丰富多样,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不再局限于“有没有”,更聚焦于“好不好”“精不精”。

  关注群体差异,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样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社会结构日益多元,不同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精神文化诉求:中青年对新科技新思想展现出蓬勃热情,部分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面临困难与挑战,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特别的渴望与权益期待。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诉求,让每个群体获得契合自身需求的精神文化滋养,实现精神文化生活“各美其美”。

  拓展内容供给,契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层次需求。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从“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到“高品质精神享受”的多层次分布,体现为普惠性与精品化的双重诉求。因此,一方面要聚焦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标准化、均等化导向完善基层文化设施,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推出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传播广度的文化精品,形成“雅俗共赏”的文化格局。

  延伸应用场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方面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文化服务的传统边界,丰富了文化服务方式。例如,陕文投集团推进“科技+文旅”融合,打造大型文化主题演出《赳赳大秦》,大量使用舞台机械、特效技术和多媒体,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借助数智技术,文化突破了传统的表达限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文化服务触角延伸,文化创新“无处不在”。

  更扎实地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以“筋骨”立魂,坚守正确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创作的灵魂,“文以载道”,文艺作品应展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时代潮头,聚焦时代主题,主动回应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文艺作品诠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以“道德”砺行,传承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当前,面对价值多元的新挑战,文艺创作必须把准政治方向这一基本标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创作倾向,不能使文艺沦为市场的奴隶。文艺创作应始终坚守道德底线,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精神食粮”,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以“温度”暖心,贴近群众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文艺工作者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以平凡的个体为视角,以生活的真实体验为根,在情感共鸣与时代脉搏的交汇之处,构建起能够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磁场,实现以情动人、以文化人。

  更全面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我们要着重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使文化建设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要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育人,让人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传承的主力、文化共享的主人,以人民为中心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信念、抚慰心灵、滋养灵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传播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使人民群众获得思想启迪和境界提升。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撑,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工程,是提升人民文化修养的关键所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也要强化软件服务提升,确保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群众。要通过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确保文化资源均衡可及,让城乡居民共享高质量文化生活。要强化数字化赋能,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平台,建设智慧图书馆等,发展云服务,让群众通过“云端”享受精准化、高质量文化服务。通过智慧化手段,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助力全民文化修养提升,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237.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