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需要深化对长江文明精神底蕴的认知。一般而言,精神底蕴是文明现象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知识积累与内在涵养,核心在于长期形成的深层价值体系,是文明形态赖以生存延绵的根基和土壤。深刻把握长江文明的精神底蕴,须从空间跨度、时间维度与内涵深度予以考察,从时空流变中的稳态特质和“当下”相连中的时代意蕴予以观照。
“何以形成”是把握长江文明精神底蕴首先引发的思考。长江文明具有历时的共域性与异域的共时性双重特征,其精神底蕴既来自漫长时间流动产生的演变与沉淀,亦来自广袤空间不同区域、族群文化的相遇与叠加。从历时性来看,长江文明的精神底蕴本质上是时间赋予的深度,是文化与精神在漫长实践中被验证、筛选后的存留。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长江文明在永不停歇的时光流动中日积月累、推陈出新,迭代递嬗、蔚为大观,进而推动着长江文明从自然馈赠走向文化自觉,从原始文明曙光走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新时代。从共时性来看,长江文明的精神底蕴出自多维度的文化基因宝库,是对中华各民族乃至外来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成果的融汇与贯通,对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不同地域灿烂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对以稻作文明、青铜文明和玉文明等为核心支柱的多元一体精神内涵矩阵的构建与熔铸。
“突出特性”是把握长江文明精神底蕴的核心问题。把长江文明放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以此观之,长江文明属于中华文明的亚文明,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具有开榛辟莽、开枝散叶、开新守本之功,其精神底蕴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价值体系高度契合,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与价值追求。把长江文明放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宏大背景中去审视,以此观之,长江文明属于世界大河文明的代表,在世界大河文明体系和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特别是与黄河文化“江河互济”,构建起恢宏博大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昭示出大河文明精神底蕴中交流汇通、竞争进取的一面。
“价值何在”是把握长江文明精神底蕴的现实考量。长江文明的精神底蕴既体现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更闪耀在当代价值里。从发展实践看,长江文明蕴含的崇德重义、明理重学、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放融合、团结和合等精神内核,迭续而生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大别山精神……对今天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已在区域协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激发出巨大动力和活力,更直接促进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行稳致远。从未来走向看,作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长江文明显示出中华文明的自信自强,具有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返本开新的强大功能,必将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注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从世界眼光看,推动长江文明精神底蕴的现代性转化,如创新基因的当代激活、生态伦理的全球启示、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体现了主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决心和行动,将促进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传统徽州宗族管理文化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研究”负责人、安徽大学教授)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