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动、协同、循环的视角看,市场是经济系统的“血液”和“动力”,政府是“血管网络”和“免疫系统”。二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可构建一个要素流动畅通、动态平衡稳定、内外循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生态。
理论上,流动、协同、循环的三大视角分别对应经济系统的运动状态、组织方式和演化方向,构成观察复杂经济系统的完整框架。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可基于三大视角深入把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科学引领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流动视角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通过“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价值创造”动态循环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其间,政府承担着“破除梗阻”的关键角色,通过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要素流动的高效性、有序性。
一方面,着眼要素流动,优化要素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要素流动。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持续推动要素向高效率、高回报领域集聚。现实中,行政壁垒、产权模糊、制度缺位等问题阻碍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十五五”时期,破解流动梗阻,可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
土地要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沉睡资产。研究显示,城乡土地市场的割裂导致农村土地资源难以有效盘活。近年来,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地区探索的“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模式值得深入总结经验。
劳动力要素,深化户籍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双轮驱动。近年来,各地通过“居住证积分落户”“社保年限互认”等政策逐步降低落户门槛。
资本要素,破除隐性壁垒,服务实体经济。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但民企融资难、跨区域资本流动受限等问题依然突出。“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畅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流动渠道。
数据要素,产权界定与安全流动并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面临权属不清、流通规则缺失等问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首创“数据可用不可见”交易模式,深圳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了实践样本。
另一方面,着眼要素流动,畅通经济血脉。
如基础设施赋能,构建现代化要素流动支撑体系。在物理通道建设方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划实施,正在重塑要素空间分布格局。数字通道建设同样成效显著,“东数西算”工程通过优化算力布局、建立数据枢纽节点,为数据要素跨域流动提供绿色高效的算力支撑。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通道的创新突破,“一网通办”拓展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杠杆效应显现,构建起要素高速流动的“硬支撑”和“软环境”。
如风险防控体系,建立精准化、差异化的要素流动安全网。要素自由流动必须与风险有效防控相统一。针对资本流动风险,完善异常交易监测和动态调整机制,既保障市场开放,又维护金融安全。针对数据安全,要实施分类分级保护制度。这些精准化、差异化的风险防控措施,既没有因噎废食限制要素流动,又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可以为经济血脉畅通提供安全保障。
协同视角
现代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建立在要素自由流动与制度有效规制的基础之上。当要素流动性突破临界阈值时,单一市场调节机制往往难以避免“流动性陷阱”形成。这就需要政府构建动态平衡的治理框架,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规律表明,市场具有自组织性,即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法则自发驱动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强大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进而通过企业创新、消费者选择等形成新业态。
然而,市场自发运行也存在明显的失灵风险。在空间维度上,要素过度集聚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在时间维度上,短期逐利行为造成长期投资不足,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欠缺;在技术维度上,路径依赖效应抑制创新活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阻力。这些市场失灵现象需要通过政府调控加以矫正和弥补。
比如,政府创新性地建立分级分类的调控体系。针对高风险领域,采取“负面清单+沙盒监管”组合工具;对房地产等中风险领域,实施“穿透式监管+压力测试”;在低风险领域推行“备案制+行业自律”,促进区块链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又如,货币政策创新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滴灌绿色产业;财政政策动态调整专项债资本金比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产业政策实施“链长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展望“十五五”,在逆周期调节方面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及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化与运用。比如,近3年累计投放6000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将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比例提高,增强投资拉动效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芯片、新能源等领域实施定向扶持,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
循环视角
流动产生协同需求,协同保障循环质量,循环又催生新的流动形态。“十五五”时期,市场与政府应进一步实现协同发力,推动经济生态系统从“线性增长”向“循环共生”范式积极转变。
毋庸讳言,经济循环仍存在多重堵点:供给侧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需求侧主要面临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十五五”时期,尤其要注重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就社会循环而言,可通过完善再分配机制促进消费循环,通过“三次分配”避免贫富差距阻断消费循环;就生态循环而言,可设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定规则,市场定价),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突破;就国际循环而言,可通过“一带一路”构建双循环格局,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主导合作。
通过构建“循环共生”的生态系统,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将进一步增强,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实践不仅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动态平衡
展望“十五五”,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动态平衡。
一是流动性管理与稳定预期的动态平衡。
市场增强要素活力,政府防范流动性危机,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艺术。“十五五”时期,要素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深化,有望形成“三箭齐发”的活力激发机制:土地要素方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劳动力要素方面,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企业,减少资质认定事项;资本要素方面,科创板做市商制度提升流动性。
与此同时,政府要更加注重完善多维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宏观审慎评估→重点领域监测→压力测试→应急预案”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动态防控。
二是创新激励与秩序规范的辩证统一。
市场激发创新“湍流”,政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等“河床约束”。“创新+秩序”,体现“湍流”与“河床”的辩证法。深圳的“四个90%”现象尤为典型: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集中在企业,形成密集的创新生态,展现出市场驱动的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为创新提供保障:在知识产权领域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标准制定领域实施“领跑者”制度,在场景开放领域创新“揭榜挂帅”机制,等等。
三是效率提升与公平保障的系统协同。
市场提升循环效率,政府通过再分配修复循环断点。“效率+公平”,是循环系统的修复工程。实践表明,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这种协同效应更为显著。“十五五”时期,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政策工具组合,既避免“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损失,又防范“政府失灵”带来的机制僵化。
(作者为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