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点击数:306 时间:2025-08-15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家治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的理念与举措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界的研究不断创新,并形成了中国政治学的诸多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政治学界亟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解读“中国之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政治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我国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的理念与举措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界的研究不断创新,并形成了中国政治学的诸多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政治学界亟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解读“中国之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学理支撑,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

  政治学研究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宏观到微观的重要问题,进而牵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构建既符合社会科学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知识体系,需要明晰研究范畴、完善研究逻辑、突出研究重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集成的工作方法,在坚持特色和吸收借鉴中提升解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证政治学研究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一重大现实课题,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重大判断与理论概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迈进的跨越式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道路,迫切需要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加以阐释与提供支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决定了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把中国国家治理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摆在突出位置,从理论上阐释“中国之治”的密码,回应中国国家治理与民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切实提高政治学知识体系对国家治理与民主建设的贡献率。必须坚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重大现实问题,将政治学的知识范畴和理论观点置于民主建设与治理实践过程中来检验。以科学的思维将我国各地民主建设与治理实践问题总结提炼为重大理论问题,从各地的民主建设与治理实践经验中升华理性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以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突破和科学运用推动国家治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更好成效。

  坚持系统集成的方法。系统集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情况所作说明中强调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它包含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这四个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其中,政治学教材体系来源于学术体系所形成的共识性成果;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发展推动学术体系的发展,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根本依托;话语体系植根于学术体系,是学术体系的表达形式,直接影响学术成果的接受度,学术创新驱动话语创新。政治学学术研究的水平与属性最终决定了话语体系的水平与属性。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则是统领性的目标。要想建构好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充分运用系统集成这一具有基础性的工作方法,统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不能轻视某一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在建设工作中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能。

  二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开拓性事业,必须坚持好中国特色与自主性,深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华传统政治智慧、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实践等三种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守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各个时代创建的政治学原理,对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实践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等等。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本质上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识体系,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国家理论、阶级理论等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政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创新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应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精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审视当代中国政治问题,辩证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属性与政治形式、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社会存在与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与和平等重大关系,科学把握政治发展规律、国家政治建设规律、国家治理规律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植根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政治智慧与治理之道,是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厚生以养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民本观、为政观、治理观,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新时代新征程,应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长河中汲取政治智慧,善于从历史文化中深化对政治运行规律的理解把握,关照当下国家政治建设现实问题、预测未来国家治理态势,把传统治理经验与现代国家治理方法相结合,以传统政治智慧催生政治学新的理论增长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以现代表现形式和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政治建设以及开展国家治理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在政治学领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伟大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与中国政治建设实践、国家治理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相结合。注重总结运用新时代以来国家治理实践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与经验,创造性地阐释现代国家治理的规律以及国家政治建设的本质,并用于指导新征程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与国家治理实践。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将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日益提升而持续发展、不断创新。

  三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聚焦当代中国政治,聚焦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伟大政治实践,以现实问题为牵引,以中国的政治实践为基础,以比较为途径。

  以现实问题为牵引。政治学理论是对同一类政治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导致的结果进行描述与解释的一般性陈述,为多个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因果解释以及因果作用发生的机制。生产原创性理论知识,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立足当前,着眼实践,既不能围绕西方理论以及西方问题进行修正性研究,更不能简单验证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命题,而是要以中国自己的问题为新的引力中心,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比如,如何讲清楚国家层面的“大一统”能够一以贯之问题,从协商政治传统演变为协商民主具有怎样的内在一致性问题,“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为何是评价一个国家民主与否的标准问题,中国的现代化为什么没有走对外殖民、军事掠夺和武力扩张的道路问题,等等。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关切,以现实问题为牵引,方能发现中国政治独有的机制规律,进而推动范式突破,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注入活力和动力,并赋予其持久的理论生命力。

  以中国的政治实践为基础。我们要以中国的政治实践与经验为基础来构建概念、命题和理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建立政治学理论框架。概念是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同一类政治现象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中国的政治现象与西方国家政治现象的属性差异明显。比如,西方的政党竞争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强调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为此,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本土经验提出原创性的中国概念。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应聚焦讲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的道理,探索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根基。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政治学原理,多维度阐释“完善党的领导体制”等,强调其在政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剖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阐释新型政党关系的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为政党政治理论贡献中国智慧;多角度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意义与构建路径;关注基层治理实际运行效能,突出基层协商民主的支撑作用;多方面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作用与理论意义,促进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拓展与学科发展。

  以比较为途径。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相反,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比较对话,积极吸收西方政治学和其他地区政治学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并建立自主性。只有在比较中相互印证,理解各国政治建设与发展的规律、优势与短板,才能加深对政治发展规律的认知理解,学会运用通用的科学思维与术语,使用概念、命题、理论、检验、推论、证伪、普遍化等一系列科学术语。唯其如此,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够与西方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进行比较对话,并在比较对话中提升中国政治学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政治学在世界上的独特价值。推进这一过程,需要中国政治学界的集体智慧与系统协同,共同发展一些开源共享的学术基础设施,包括政治学公开数据库、制度模拟实验平台、区域国别研究全球网络等支撑体系;需要提出政治学学术评价的中国标准,包含本土问题意识、方法论创新、全球对话能力等指标。一项好的中国政治学研究,需要有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与时俱进的研究方法,以及卓越的全球对话影响力。应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找准时代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多学科融合带来新理论与新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新视角;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重视政治学与工科、人工智能的融合,积极发展计算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拓展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构建面向未来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努力打通内政与外交之间的“区隔”,处理好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之间的关系,实现实践经验与学术话语的融通,在国际传播和国际对话中彰显中国政治学的独特价值。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821.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