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必要知识,并具备一定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提升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既是筑牢生态优势、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环节,更是落实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战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工作纳入“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当前,广西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依然较大。因此,提升居民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应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各级力量,持续深化监测评估与宣传普及工作,精准识别短板弱项,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推动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构建全民参与机制 夯实素养提升社会根基
构建全民参与机制是提升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基础性工程。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覆盖城乡、贯穿始终的社会动员机制。自2020年以来,广西通过充分调动自治区、市、县等各级力量,积极构建全民参与机制,不断提升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
健全高校志愿者常态化参与机制。系统化招募和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行政村)开展持续性、规范化的素养水平监测工作。近5年来,广西持续招募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全区110个社区(行政村),对居民开展“一对一”素养监测和科普宣传工作,动态追踪全区居民素养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深化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在重点生态区域如漓江沿岸,打造示范性宣传阵地。创新宣传形式,大力发展环保青年志愿服务队,运用互动体验、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专业环境健康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内容。开展“守护漓江生态底色”等行动,实现环境治理与素养提升的深度融合。
构建多元协同教育平台。依托健康广西行动推进委员会,联合教育、卫健、共青团等部门,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在中小学校、社区等开设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科普知识讲座。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庭环境健康行为养成,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创新工作模式 提升素养培育综合效能
创新工作模式是驱动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快速提升的核心引擎。应坚持系统观念,锚定提升素养水平核心目标,融合监测评估与科普宣传两项核心任务,坚持边研究、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探索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
构建多层级联动的监测数据库体系。整合资源,优化高校志愿者等专业力量配置,建立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居民素养监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动态化更新和系统化分析。自治区级数据库整合全区的监测数据。通过深度数据挖掘,精准识别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素养薄弱环节,为差异化、精准化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传播矩阵。线上整合“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资源,策划制作系列化、通俗化的科普短视频与图文产品。线下深入开展“环境健康大讲堂”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探索场景化体验式教育,建设或利用生态体验馆等场所,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模拟环境风险场景,提升公众风险认知与防范能力。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平台,提升生态环境与健康议题的国际影响力。
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如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建立风险评估实验室,开发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实现污染源追踪与健康影响的动态关联。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控理念深度融入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深化研用结合机制 厚植学科发展素养支撑
研用结合是提升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工作科学性、可持续性的根本保障。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双向路径,推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强化基础研究与成果凝练转化。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形成规律、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制出版《广西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及其提升对策研究报告》等地方性研究报告,发表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对策相关学术论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可供全国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环境健康学科或研究方向。着力培养兼具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环境健康领域长远发展储备核心力量。
实施科研成果科普化工程。建立科研与科普有效衔接机制,系统性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读物、可视化数据产品和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通过多维度创新表达,实现环境健康知识从“殿堂”走向“田野”,增强科普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拓展成果应用 增强素养工作辐射影响
拓展成果应用是放大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工作社会价值的关键路径。应坚持服务决策、指导实践、推广经验、扩大影响、学科发展的多维导向。
服务高层决策支撑。建立监测数据、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向国家部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常态化报送机制,为制定国家层面居民素养提升策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广西智慧”和数据支撑。
强化对地方实践的指导引领。建立“示范引领—区域推广”机制,系统总结提炼先进地区提升环境健康素养的有效模式和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指南和案例汇编。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借鉴成功经验,制定实施本土化提升计划,达成一地创新、全域受益的协同效应。
推广创新模式与宣传范式。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标准化、模块化提炼,在生态环境系统内相关单位及更广范围推广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传播品牌。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在重要版面、栏目策划专题报道和系列评论,充分运用权威平台扩大影响。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覆盖广泛、触达精准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知识普及的广覆盖和深渗透。
推动环境健康交叉学科建设发展。积极推动将环境健康交叉学科纳入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规划、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科技创新项目指南。支持相关科研团队建设,鼓励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提升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为素养提升工作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作者为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级工程师】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