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用典: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话语特征

点击数:860 时间:2025-07-25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起到了极好的作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全媒体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已在全球众多国家的主流媒体播出,引起热烈反响,提升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中频繁引用经典。这些用典,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

  阅读提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事活动和外交场合的一些讲话中,经常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方案,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身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起到了极好的作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全媒体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已在全球众多国家的主流媒体播出,引起热烈反响,提升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中频繁引用经典。这些用典,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通过相对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文化整合,构建起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化话语体系。这些用典,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蕴含着对复杂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个鲜明的话语特征,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一、用典丰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一重要指示,在他生动丰富的用典中都有体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涵盖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廉政、信念、辩证、法治等方方面面,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给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观增添了硬核成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体现的是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形成的普遍道德准则、价值诉求和核心理念,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动情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多次使用典故,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典范。譬如,他用典中呈现的“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人民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公生明,廉生威”的自律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的理政志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学习精神;“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的团结精神;“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奋斗精神;“一勤天下无难事”的笃行勤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信念,等等。这一切,传承的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成了文化强国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

  我们知道,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计利当计天下利”“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法者,治之端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义以为质”等典故,传递的正是爱国、民本、法治、道德、诚信等观念,已经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大大提升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思想高度和境界品位。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典故,确实警醒我们要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勇担社会责任,自觉秉持良好的道德操守,重视文化产品的精神质量,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这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蕴更加充盈和饱满。

  二、用典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为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指明了必由之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量用典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不仅是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他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价值的一次理论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将古典智慧与现实问题联系了起来,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结合了起来,用时代精神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性和原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本质上讲,不仅是文化话语表述的技术性升级,而且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建构。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打破了“复古”与“西化”的思维窠臼,通过激活传统基因,构建了一种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文化新形态。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等典故,则生动彰显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化既要坚守本根又要不断与时俱进的道理。

  关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有大量的用典强调其重要性:“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等等。这些用典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价值,体现了创新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启示我们,文化强国的建设不仅要在守正中筑牢文化根基,而且要在创新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这是文化发展恒久不变的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还特别倡导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例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这些用典,启示我们文化建设和发展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利用新科技、新方法、新工具,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和文物的魅力;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让敦煌壁画“活起来”;《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用时尚方式演绎传统经典,让千年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一些游戏公司开发了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虚拟现实游戏,如“典故闯关”游戏等,让玩者在游戏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和科技创新的融合,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实现了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能量。

  三、用典夯实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层根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域广袤。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文化也十分关注,寄予厚望。在赴各省区市考察调研时,他经常通过引经据典,对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中涉及众多地方名家名言、文化典籍和先贤话语,这对激发和推动地方文化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地通过专题讲座、媒体节目、文化展览、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众多省区市将用典宣传纳入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一些地方更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载体和契机,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这些都成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夯实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层根基。

  地方历史与文脉是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谱系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对区域红色文化、英雄文化、自然文化等都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湖南、贵州、江苏等许多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对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红色资源、英雄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种重视,同样体现在他的诸多用典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等等。这些用典,体现了对革命历程、英雄人物、高尚气节的赞颂。他在福建时提出“滴水穿石”的脱贫精神,在浙江时提炼出“红船精神”,这些都将地方奋斗史转化为文化凝聚力,成为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色或优势。他非常重视自然文化,主张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文旅行业的持久魅力。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强调自然文化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打造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链。这些用典与论述,对激发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传统经典名篇”是“当地的文化名片”。许多地方根据本地社会与文化发展实际,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学习与宣传,深入挖掘和研究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和发展地方文化及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有的地方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有效用于基层社会与文化治理;有的地方针对民族地区或方言区,为用典推出多语言版本,对用典进行多语言宣传与利用;有的地方设立独具特色的“用典文化墙”“用典文化广场”或“典故步道”,带动民宿与旅游发展;有的地方以典故为素材或载体制作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节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有的博物馆或景区开发“典籍里的治国智慧”“用典里的诗词”等VR或AR体验项目,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的地方通过设立省市级科研项目,归纳阐释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精神标识,助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这些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有关用典的文化实践,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微观实验,同时也构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地方叙事样本。

  四、用典提升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事活动和外交场合的一些讲话中,经常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方案,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身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起到了极好的作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全媒体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已在全球众多国家的主流媒体播出,引起热烈反响,提升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际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德不孤,必有邻”等典故,有力地强调了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这些用典,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影视、动漫、出版等文化产品“走出去”,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比如,蕴含“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崛起为全球文化的一股新势力。这可谓我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符号性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等思想,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原创性的智慧和方案。他在对外交往的讲话中引用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而不同”等诸多典故,鲜明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和平的品格以及胸怀天下的担当。以此为契机,我们的文化产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活动,用典故链接起“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开展起了特色文化传播与主题展览活动,创作出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文化产品,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标识的品牌,推动了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这些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取得成功的有力证明。

  【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用典中的江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4ZXZB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分别系淮阴师范学院文化创意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690.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