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核心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吉林是一片红色热土,作为东北抗联的重要战场和解放战争的战略要地,红色资源丰富多样,形成了以“三地三摇篮”为标识的红色文化集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吉林红色资源优势,坚持用红色文化塑造青年、滋养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能。
挖掘文化内涵,夯实铸魂育人根基。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记录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表达。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边疆重镇,从近代反帝斗争到新中国建立,既是抵御外侮的前沿阵地,也是红色基因孕育的沃土。东北抗联在吉林建设的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记录着民族觉醒的意志与力量;抗日烽火中,各民族共御外侮、军民融合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伟力。深入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内涵意义重大,必须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精神图谱,如通过研究革命先辈的日记、书信、讲话等一手资料,还原历史场景,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生动,激励当代人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勇于担当作为,进一步增进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创新文化表达,增强铸魂育人活力。红色文化是形象的教科书,生动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开创新路的历程。新时代,让红色基因焕发更强生命力,应以技术为翼、以叙事为核、以教育为基,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要通过技术赋能和叙事革新,突破传统红色文化的叙事框架,采用更加贴近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形成“可观、可感、可悟、可传”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领力。例如,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馆运用MR技术复原密营生活,有效提升青年互动体验感;四平战役纪念馆开发“四战四平”系列连环画、红色桌游、“穿越时空的对话”情景剧等活动,复刻历史场景,将战役细节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的互动内容,参观者可以扮演抗联战士亲身感受密营突围,通过触觉、视觉多感官刺激强化记忆,触发深度共鸣。
诠释文化特质,彰显铸魂育人价值。红色文化的特质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标识,诠释好这些特质,能让铸魂育人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使无论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红色遗迹,还是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红色资源,都成为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实践行动的教育元素,持续激励后人坚定红色信仰、铭记红色使命、守好红色江山。吉林红色文化的核心特质在于坚定的革命意志、艰苦的奋斗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品格。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持抗战14年,充分展现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四战四平、四保临江等遗存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浴血奋战,以大无畏精神扭转东北战局、推动全国解放的光辉进程,展现出“听党指挥、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涌现出一大批彰显“工匠精神”“黄大年精神”的奋斗典范,这些精神力量对于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仍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理论宣讲、历史解读等方式,让红色精神持续引领吉林人民奋勇前行,激发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发展信念,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拓宽传播渠道,扩大铸魂育人覆盖面。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要立足本土,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体系。线下要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将东北抗联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四平战役纪念馆、一汽红旗文化展馆等串联起来,让当代青年在行走中感悟红色文化。线上要用科技赋能扩大传播半径,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比如,利用元宇宙、AI技术等拓宽传播渠道,构建虚实融合的传播生态,让红色文化以多种形式走进千家万户、走近广大青年,从“特定场所”走向“日常生活”,真正实现“处处有红色、时时受教育”。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