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论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契合

点击数:870 时间:2025-07-24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上具有同一性,怀有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共同抱负;在实践品格上具有同质性,具有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的共同品格;在价值旨归上具有同向性,秉持对党忠诚与服务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  前言  2025年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邹韬奋既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列入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录的新闻出版界人士,是中国现代史

  内容提要:韬奋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的具体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是“源”,韬奋精神是“流”,两者的精神特质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根基上具有同源性,拥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共同坚守;在政治使命上具有同一性,怀有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共同抱负;在实践品格上具有同质性,具有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的共同品格;在价值旨归上具有同向性,秉持对党忠诚与服务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

  前言

  2025年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邹韬奋既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列入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录的新闻出版界人士,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党中央后追认其为共产党员,并引以为“吾党的光荣”。毛泽东更是以“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韬奋精神进行了精辟概括。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组织上邹韬奋是在其逝世后被党中央追认入党,但是在思想上他早已入党,也即是从实质意义上,邹韬奋在逝世前已是我们共产党的光荣成员。早在1938年,邹韬奋就曾经郑重地向周恩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周恩来深谋远虑,解释道:“你现在以党外民主人士身份在国民党地区和国民党作政治斗争,和你以一个共产党员身份所起到的作用不一样,这是党需要你这样做。”周恩来也曾表示,我们党的抗日救国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要是通过邹韬奋主编的刊物传播到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知识分子中去的。邹韬奋也指出:“我的一切工作和行动都是在党和周恩来同志指示下进行的。”毛泽东对邹韬奋的革命贡献更是给予极高的评价:“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由此可见,韬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新时代大力继承和弘扬韬奋精神,需要高度重视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契合性。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问题。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而韬奋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的具体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是“源”,韬奋精神是“流”,两者的精神特质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根基上具有同源性,拥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共同坚守;在政治使命上具有同一性,怀有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共同抱负;在实践品格上具有同质性,具有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的共同品格;在价值旨归上具有同向性,秉持对党忠诚与服务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

  一、思想根基具有同源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共同坚守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涵,也是韬奋精神的生动写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共同探寻和坚守,彰显了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根基上具有同源性。

  革命理想高于天。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和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内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邹韬奋的思想和作为,深刻体现了一名朴素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转换轨迹。邹韬奋早期只是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但是随着自身阅历的丰富,尤其是在1933—1935年流亡海外期间,他先后考察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深刻体悟到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差异。他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坚持撰写读书笔记,最后整理出版为《读书偶译》。笔记内容丰富,包含许多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比如“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解释”“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经济学”等等。这充分表明邹韬奋对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学习,由此实现了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转变。恰如其女儿邹嘉骊所说,邹韬奋申请入党,那是真正信仰了马克思主义的,他的信仰既来自实践,也来自阅读学习。由此可见,韬奋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共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在思想根基上具有同源性。

  二、政治使命具有同一性: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共同抱负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也是韬奋精神的题中之义。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均孕育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植根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洪流和伟大实践中。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共同体现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对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事业的共同抱负和执着,彰显了两者在政治使命上的同一性。

  邹韬奋的行动轨迹与民族危机紧密相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邹韬奋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面对民族危亡的历史形势,邹韬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在自己所办的报刊上刊登一系列文章,公开亮明抗日救国政治立场。他指出:“《生活》周刊既一天天和社会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改造到了现阶段又决不能从个人主义做出发点……于是《生活》周刊应着时代的要求,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而转到集体的出发点了。”这种从“个人修养”到“集体解放”的思想转变,反映了邹韬奋在民族危亡严峻形势下的精神主体觉醒,和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之政治使命形成了历史共鸣。

  三、实践品格具有同质性: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的共同品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品格,也是韬奋精神的鲜明特质。百余年来,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特质,韬奋精神同样也是面对困难、挑战甚至危险时刻不怕死、不屈服的代名词,彰显出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品格上具有同质性。

  伟大建党精神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我们党的重要实践品格,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是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码。

  同样,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也是韬奋精神的鲜明特征。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压迫,邹韬奋表现出大无畏的斗争勇气。他主持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刊物以犀利的文笔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社会黑暗和社会不公,批评时政弊端,即使遭到查封、迫害也毫不退缩、毫不屈服。当受到反动派攻击时,邹韬奋慷慨激昂道,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七君子事件”,在狱中生活里,面对国民党的迫害,邹韬奋始终以一个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的姿态,在狱中仍坚持斗争、坚贞不屈,同反动派针锋相对,鼓舞民众斗志,“战而不屈”,保持了革命者的气节,正如他自述中所言“假使来了不测之祸……我们的一致的回答是应该一致的从容就义”,表现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革命风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邹韬奋四处奔走呼号,创办《抗战》三日刊,号召广大民众一致全民团结抗日。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大胆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被迫流亡香港,继续创办《华商报》揭露真相。1942年香港沦陷后,邹韬奋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尽管罹患耳癌重病,仍坚持写作《患难余生记》和《对国事的呼吁》,坚持抗日宣传,直至1944年病逝。由此可见,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品格上具有同质性,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

  四、价值旨归具有同向性:对党忠诚与服务人民的共同取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也是韬奋精神的最核心要义。对党忠诚与服务人民的共同取向,体现了韬奋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价值旨归上具有同向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统一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

  同样,邹韬奋也在自身的新闻出版事业中明确了人民立场。1937年1月,他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写道:“我在二十年前想要做个新闻记者,在今日要做的还是个新闻记者——不过意识要比二十年前明确些,要在‘新闻记者’这个名词上面,加上‘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一个形容词。”他在出狱后也说,自己没有背叛大众,没有说过辜负大众的话,将来也永不背叛大众。这种“大众立场”,彰显了邹韬奋在其思想、其新闻出版实践上的人民立场。同时,毛泽东对韬奋精神的概括——“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充分体现韬奋精神以大众为中心、心系广大读者的人民底色。邹韬奋所秉持着的“竭诚为读者服务”、“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疲而不倦、劳而不厌的傻子们的服务精神”、成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的办刊理念等,生动体现了韬奋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在价值取向上的高度同向性。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教师;指导教师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肖伟光教授)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678.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