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点击数:682 时间:2025-07-02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济中心,持续做大经济体量是必然要求,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关键点。  第一,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重塑综合成本优势。  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看,过度“脱实向虚”和“去工业化”会使城市产业空心化,继而对金融等少数支柱行业形成依赖,不仅难以应对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还会导致新技术、新产业缺乏应用转化场景,从而限制新动能发展壮大。因此,加快发展以先进

  2024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4万亿元的新台阶,位列全球城市的第一梯队。但采用汇率换算看,上海经济规模约为2022年纽约的61%、东京的8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下一步,力争建成与中国经济新地位相匹配、综合能力居于全球前列的国际经济中心,持续做大经济体量是必然要求,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关键点。

  第一,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重塑综合成本优势。

  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看,过度“脱实向虚”和“去工业化”会使城市产业空心化,继而对金融等少数支柱行业形成依赖,不仅难以应对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还会导致新技术、新产业缺乏应用转化场景,从而限制新动能发展壮大。因此,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巩固制造业占上海GDP的比重,对于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看到,上海在稳定工业发展、吸引全球制造业龙头企业等方面面临多重压力,既有工资、租金等要素价格相对偏高的不利条件,也存在工业用地、生态环境、人口承载等资源禀赋上的“紧约束”。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能够有效发挥上海研发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配套度好、生产性服务业能级高、营商环境佳的优势,进而减少对传统要素投入的依赖,重塑实体经济发展的综合成本优势。

  比如,高端化、智能化促使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推动上海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具备新“性价比”;绿色化提升上海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为钢铁、石化等传统优势重工业项目拓展新发展空间;融合化助力生产性服务业日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高级投入要素,夯实国际制造业龙头企业落地上海的独特优势。

  第二,提升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更好应对不确定性。

  目前,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了若干规模大、增长快、竞争力强、人才集聚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些重点领域所对应的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和薄弱点。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定位要求,更加聚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头夯实产业基础、提升经济韧性,将外部环境压力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拉长板、补短板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发挥好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优势,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进行补链、固链、强链、延链,避免关键环节技术出现断链断供、“卡脖子”等风险;另一方面,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突破、国际经贸秩序重构等机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实现更合理布局,在更广阔市场、与更多合作伙伴实现互联互通,进而带动产业能级与辐射范围跃升。

  第三,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能级与全球竞争力,强化资源配置核心功能。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最终要体现在全球范围内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配置功能提升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做强资源集聚与辐射能力的有力支撑。

  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发展路径看,它们均着眼全球布局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以发达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活跃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在后工业化阶段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2024年,上海在世界知名评级机构GaWC发布的全球城市报告中排名第六位,与北京、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共同位于Alpha+级别。但对标最顶尖的伦敦、纽约两个Alpha++级别城市,上海在专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仍有不足,一些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

  新形势下,有必要利用好服务业扩大开放、长三角企业加快“走出去”进行全球化布局等契机,将法律、会计、咨询、广告、物流、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一方面,以加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集聚载体建设来引进具有全球影响力、接轨国际标准的高能级专业服务业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本土服务业企业通过“伴随出海”等方式实现服务半径与服务质量提升,更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

  第四,以高品质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受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上海经济正在加快推进增长动能转化。从生产侧看,将更多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从需求侧看,将着力提高消费增长贡献率,尤其是进一步发挥文旅、娱乐、体育、健康、教育等服务领域消费的巨大增长潜能。归根到底,发挥好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引领需求、激活消费上的重要作用,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发展环境,持续提高上海城市品质。

  比如,加快培育文创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并以“文化+”“数字+”赋能传统商贸、旅游等行业,促进文旅商体展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使相关产业能级实现乘数倍放大;利用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速加力”、入境免签政策持续优化等机遇,加快医疗康养、跨境旅游等相关生活性服务业创新,鼓励各类企业积极探索首发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邮轮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503.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